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7年11月03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丽乡村新画卷
——天门市城乡垃圾统筹治理综述
文章字数:2016
●本报记者肖金舫付磊磊
10月16日,站在汉宜公路旁,只见皂市镇泉堰村整齐的三层小楼并排而立,白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野间,显得分外宁静。
走进村落,门前,是平坦的水泥路,路旁,是成排的绿植,池塘碧波荡漾,村居窗明几净……村民张新中说:“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自在呢。”
2015年以来,我市全面推进城乡垃圾统筹治理,两年多来,随着城乡垃圾保洁、清运体系的不断完善,乡村环境也在渐渐改变,农村变了,乡村美了。
如今,行走在乡村各地,没有了乱泼乱倒,没有了垃圾遍地,农村脏乱差的景象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洁净的宜居环境。
村容民风看变化
16日下午,皂市镇笑城村,村民陈运香将垃圾倒在门前垃圾桶内。门前路旁,红色垃圾桶整齐排列,成为该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以往哪有这么干净!垃圾扫了以后堆在屋门前,很多时候,就是‘垃圾腾挪’,从村内显眼处移到僻静处。”谈及以往的农村环境治理,陈运香摇头,“如今,有专门的人来负责清运,再也看不到白色垃圾了。”
变化还不止于此。笑城村专管员邱坤乐介绍,最大的改变还是来自村民意识的转变,现在,村民不仅不乱丢垃圾了,而且还对房前屋后垃圾随手捡,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邱坤乐说,刚开始收保洁费时,村民非常不理解,很多村民认为:“一辈子都没有交卫生保洁费,为什么现在要收了?”还有人表示:“交了也是白交。”
如今,收卫生费再也没了阻力。村民董生发说:“垃圾有人清,门前有人扫,交点钱又算得了什么。”
笑城村的变化是我市开展城乡垃圾统筹治理,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如今,走在天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前可见摆放的垃圾桶,随处可见保洁员清扫的身影。
每天早上7时,泉堰村村级保洁员魏六二都会准时起床,挨家挨户收集垃圾。他负责该组70多户村民的垃圾清运以及责任段面的日常保洁和清扫。
魏六二说,刚开始时,村民随手乱丢垃圾,清扫很累,现在好了,行为规范了,垃圾也不乱扔了,工作轻松不少。
在泉堰村,像魏六二这样的保洁员就有7人,担负着全村315户的垃圾清运任务,每天,他们将垃圾收集、清扫、运到集并点,剩下的就是清运公司的事了。
乡村保洁看天门
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在很多人看来,天门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依然是这种比较传统的大众化处理套路。然而,市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办公室主任张策却认为,治理方式和过程中有很多天门特色和亮点。
一是顶层设计破解资金难题。目前,我市清运力量按照人平每天0.2-0.25公斤的垃圾量进行设计,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一数值是根据天门实际来设定的,从运转情况来看,车辆转运有序,避免了运力资源闲置。
二是引进社会资本,开展外包服务。2015年以来,我市将26个乡镇807个村庄的生活垃圾运输、无害化处理工作进行外包。全市生活垃圾治理从村头集并点到镇压缩中转站,最后进入市级填埋场无害化处理的全部环节统一由外包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
现在,我市村庄生活垃圾压缩运输由桑德公司负责,垃圾无害化处理由净源公司负责,主要公路保洁由家和物业负责。以道路保洁为例,采取BOT管理模式,今年在300万元年运行费用不变的前提下,将原3条保洁线路增加到6条线,保洁里程由72公里延伸为143公里。这种模式的改变,既吸引了社会资本的参与,减轻了政府资金投入,同时治理效果也大大提升。
三是全市所有中转站一律配套建设了垃圾渗滤液收集池,由桑德公司定期收集运输至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目前,我市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垃圾清扫保洁、收运、无害化处理及监督考核体系,形成了各级政府牵头、部门组织实施、专班常态监管、群众积极参与的联动机制。全市807个村3441名保洁员,日收集垃圾量约400吨。
统筹治理看实效
三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清扫、保洁、清运体系,然而,如何确保长效,避免“一阵风”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点穴式”督查机制应运而生。
所谓“点穴式”督查,就是市统筹办运用桑德公司清运基础数据建立镇、村垃圾收集量大数据平台,每周汇总垃圾量数据,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对人均垃圾量数据异常或偏低的镇村进行专门跟踪督查。
今年以来,市统筹办对镇村“点穴”式重点督查乡镇8个、村庄143个,点对点下发整改督办通知书186份,查找各类问题3000多个,整改2900多个,整改率达98%。
同时,市统筹办建立三级督查考核机制,构建了市对镇、镇对村、村对“三员”(即村专管员、箱管员、保洁员)的三级督查考核体系,形成了市、镇、村三级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今年年初,市城管局建立乡镇中转站视频监控系统,构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作业数字化信息平台,对所有作业车辆安装GPS监控系统,通过整合两家公司车辆GPS信号、中转站、填埋场监控视频实时信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信息全覆盖监控和无缝衔接,确保了监督管理的高效运行。
如今,村民们不仅主动打扫自家“门前雪”,管好他人“瓦上霜”,还会对农村生活垃圾日常保洁、垃圾转运、设施维护等进行监督管理,实现了从旁观者、享受者向参与者、监督者和管理者的转变。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