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谢红艳见习记者宋欢
金秋九月,初见周琴涛,一袭白大褂,清爽利落。
1999年6月,18岁的周琴涛从卫校助产士专业毕业后,便到岳口镇习桥村卫生室工作至今。
“刚毕业那会儿,我还不到20岁,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她回忆,“当时我还挺害怕的,有时甚至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村医嘛,相当于‘全科医生’。”她不好意思地笑笑,“但是我学的是助产士专业,工作之初还有很多东西不会,就壮着胆子去做。”
“我每天早上6点多钟就要到卫生室。农村跟城市不同,农村人因为要去田里干活,去看病去得早。中午一般过了12点以后才能回家吃饭,来回一个小时。晚上9点多钟才能离开,下班后病人如果有需要就到家里找我,我就上门服务。”
这些年来,周琴涛不论盛夏酷暑、数九寒冬,只要乡亲们有需要,她都随叫随到,尽自己所能,为乡亲们解除疾病痛苦。
有一年正月初一深夜,村民熊新科发高烧、寒颤,其家属上门把周琴涛叫醒,她赶到村民家中帮他诊疗,一直到第二天早上5点多病人的烧退了,她才回家休息。
熊新科的家人感叹:“你真是不容易。”她说:“为乡亲们服务,职责所在,再苦也习惯了。”
周琴涛曾经动摇过。2010年,有人约她到深圳一家医院打工,她动心了。当时,她一年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但她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只是因为“这里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给乡亲们看病和服务,感到蛮高兴的”。她说:“要是离开这里,我还真舍不得,守护好乡亲们的健康,也是我的心愿。”
为了提高医疗业务水平,她多次参加上级卫生部门组织的各项培训和学习,订购各种医疗业务书籍并常常与医学专业的同学、其他乡村医生交流学习经验。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我只能不断学习,不然就跟不上了。”周琴涛说。
除了日常诊疗工作,她还积极投身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为辖区村民提供健康教育,为全村1877人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配合镇卫生院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展重点健康体检工作,对全村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人,定期进行随访检查,并帮助制定康复方案。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面对的是众多的邻里乡亲。他们需要的是真诚的笑脸、热情的服务和精准的诊疗。”周琴涛时时提醒自己。
村民熊婆婆对周琴涛赞不绝口:“她待病人如亲人,是我们的‘女儿’。”
80岁老人黄姣佴,患有胃痛、冠心病、高血压、关节炎等病症,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家又离卫生室比较远,每次一不舒服就打电话问询周琴涛,她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视其病情对待:如果老人病情较重,周琴涛就把老人用电动车带到卫生室进行治疗,输完液后再送回去;如果病情较轻,就把药送到老人家中,告诉老人怎样服用。这样一直坚持了七八年,不管多晚多忙,她从没抱怨。
为更好地服务村民,2016年,在市卫计委与岳口镇政府的支持及村干部的努力下,习桥村“五化”标准规范村级卫生室建成了,习桥村也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周琴涛积极主动地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逐户上门记录纸质档案,回村卫生室后,在电脑上整理好电子档案。这些年,她几乎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户,谁患有慢性病、谁因什么病住过院,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有烟酒等嗜好、谁有什么样的饮食习惯等等,她都一清二楚。哪位乡亲近段时间血糖血压高了,该吃什么药了,何时吃药等,她都记得,并像家人一样打电话叮嘱,随时提醒,她就是村民健康状况的“活档案”。
习桥村党支部书记熊高明说,一个村医生,不可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18年来,周琴涛默默地倾注了大量心血,奉献了最美的青春年华,守护着全村1800余名父老乡亲的健康,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赖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