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03日
风雨过会见彩虹
——九真镇灾后重建一周年纪实
文章字数:2360
  □本报记者 付磊磊 通讯员 叶卫祖
  盛夏时节,走进九真镇龙背村,笔直的通村公路两旁,绿油油的稻田尽收眼底,微风吹来,稻香扑面。精养鱼池波光粼粼,荷香满塘,改造一新的房屋让人已经看不到洪灾肆虐过的痕迹。
  去年7月,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暴雨和洪灾,让这片沃土之上的房屋损毁,桥梁垮塌,农田被淹,作物绝收,留下满目疮痍。
  历经风雨,总能见彩虹。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学指导下,九真镇不等不靠,积极应对,科学调度,动员全镇人民齐心协力,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如今,这里的村庄变得安静祥和,群众安居乐业,处处焕发勃勃生机……
  科学重建补齐短板
  眼下,在九真镇杜场村,正在建设中的村民集中居住区已初具规模。这一新型小区的开工建设,始于去年洪灾之后。
  杜场村村支部书记尹春林说,杜场村是该镇地势较低的一个村,而该村1、2、3组是该村地势最低的3个组,每遇大水,都会被淹,早在多年前,村委会就想将这3个组进行整体搬迁,但由于拆迁难度较大,一直搁浅。
  去年洪灾,该村3个组在水中浸泡了近50天,村民不得不投亲靠友,村委会在安置好受灾群众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做群众工作,拆迁工作再也没了阻力。
  杜场村民集中区的新建是九真镇灾后重建、补齐短板的一个缩影。在镇委书记李艳军看来,这次洪涝,既是灾害,也是机遇。如何危中寻机,寻求新生,他认为,关键就是要将灾后重建作为跨越发展的起点,应急与谋远相结合,科学规划,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张庙村通村公路上,被洪水冲垮后的丰收桥已修葺一新。该桥是当地的一座生产桥,不仅担负着周边1万多人的出行,而且是通往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必经之路。
  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造,将原来不到4米的桥面拓宽到7米,通村公路也全面升级。
  在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九真镇及时拟定了灾后重建项目库,列入市级项目57个,预计资金2548.6万元,列入省级项目23个,预计资金3961万元,如今,水利设施恢复和道路桥梁重建工作全面展开。
  筹措80余万元对柴山南堤、同兴西堤主干道子堤撤除、整险加宽,确保堤面人车通行;
  对吴垸泵站、沿湖泵站、石湖泵站、后湖泵站进行了机组维护及器材更换;
  对姑娘垸泵站、先锋泵站进水机组进行了烘干;对严场泵站、王家湖排灌站进行了选址测量;
  对先锋渠进行了整险加固,保证了水利设施在第一时间投入恢复生产使用……
  灾后重建,九真镇看作是一次加快城乡统筹、推动全镇经济发展的机遇,坚持走差异化、多样性的重建特色之路,成为该镇再次聚力发展的一个起点。
  农业生产全面恢复
  火红七月,走进九真镇子文村西白湖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成片的白色蔬菜钢构大棚内,西瓜采摘几近尾声。
  “今年西瓜获得了大丰收。”合作社负责人田四林一脸笑容,上半年,合作社种植了50亩西瓜,亩平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总算把去年的损失补了回来。”田四林说。去年此时,他正在合作社田间排涝,抢修大棚,洪水来时,50多亩西瓜全部被淹绝收,损失惨重。洪水退后,合作社赶紧抢种了一季冬瓜,挽回了一点损失。
  去年洪灾,九真镇全镇农业受灾面积12万余亩,其中4万多亩绝收。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减少损失,该镇以合作社、种田大户为主体,带动群众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在龙背村8组田间,中稻已经进入抽穗期,长势良好,村民尹三苟正在田间开沟挖渠,引水灌溉,去年此时,他家种了10多亩水稻几乎全部绝收,而后改种小麦。
  “能够顺利抢种,要感谢政府给予的很大支持。”尹三苟说,政府工作人员不仅给予了种子补贴,帮忙寻找秧苗,而且肥料也是企业捐赠的,各方面都考虑得很周到。
  伫立张家湖畔,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曾经一片汪洋的景象一去不返。
  人杰地灵、富饶美丽的张庙村紧邻张家湖。去年的一场洪灾,让整村受损严重,不少农田受灾。
  危难时刻,党和政府就是受灾群众的靠山。修葺一新的生态沟成为张庙村农业生命线。
  “新修的生态沟,能排能灌,给我们农业生产帮了大忙。”张庙村村民张水兵开心地说。
  张水兵口中的生态沟气势恢宏,将全村耕地紧紧环绕。作为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项目,长1600米,四周生态植草护坡2000平方米,建设3米宽水泥田间道680米、泥结石生产路1600米,大大提高了排灌能力。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站在新建生态沟旁,绿油油的稻田尽收眼底,微风吹来,禾稻荡漾,丰收在望。
  群众生活食住无忧
  在九真镇天鑫米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传送带上,一袋袋包装好的大米穿行而过。去年洪灾过后,这里成为了该镇救灾物资的发放点。
  企业负责人刘中清说,从去年8月至今年1月,企业加班加点,优先加工救灾粮,在每月20日之前将粮食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来自该镇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洪灾,该镇受灾耕地面积12万亩,4万多亩绝收,33个村2608户1.2万余人受灾,其中,7个村的44个村民小组3737人被水围困。
  为了确保受灾群众生活,该镇共发放被水围困受灾人员生活救助465户22856人次,发放金额34.548万元。发放受灾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12880户,61758人次,大米185.274万斤,食用油2.5760万斤。
  手中有粮,群众才会安心。然而,受灾民房损毁后,住也是该镇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来自该镇摸底数据显示,全镇因灾损毁房屋493户,其中,因灾倒塌房屋80户,413户受损。
  为了确保灾区群众住房安全,镇政府组织镇村干部通过全面摸底调查,将受损房屋按照受损情况进行登记后,开展恢复重建工作。
  为了加快维修进度,该镇按照分级负责救灾工作体制,坚持以村委会为责任主体,镇、村、组三级联动,分级负责、分片包干,建立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包保,将恢复重建任务层层分解,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包保责任,协调解决矛盾纠纷,并搞好房屋竣工后的验收上报工作。截至目前,该镇所有倒塌房屋均已恢复重建,受损房屋维修率达100%。
  此外,该镇还积极与教育部门沟通协调,做好受灾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全镇重灾村受灾家庭困难学生数1296人,养殖严重受损家庭困难学生1037人等均已得到妥善救助。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