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20日
涅槃重生谱新篇
——胡市镇龙骨湖分洪区灾后重建一周年纪实
文章字数:2659


  ●本报记者 付磊磊 杨蜜
  2016年7月,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突袭天门广袤平原,降雨来水强度之大超历史,江河湖库水位之高超历史,汉北河高水位持续时间之长超历史,我市防汛形势异常严峻。7月20日,经省防指会商决定,启用汉北河龙骨湖分蓄洪区分洪,安全转移安置人员3万多人。霎那间,肆虐的洪水冲毁了一幢幢房屋、一条条道路、一块块良田、一个个鱼池,美丽的家园被毁;短短一年过去,这里的村庄变得安静祥和,群众安居乐业,焕发勃勃生机……
  盛夏时节,走进胡市镇龙骨湖分洪区,一条条新修的柏油路干净、平整,沿途万亩中稻绿意盎然,千亩整修的精养鱼池波光粼粼,荷香满塘,改造一新的房屋、加固后的河堤让人已经看不到去年特大洪灾肆虐过的痕迹。
  一年来,胡市镇龙骨湖分洪区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已悄然从灾难中走出来,受灾的3万多亩农田和2万多亩鱼池恢复生产,水毁设施修复重建完成,此外,多项水利、农开、国土整治项目也正在加紧实施。
  短短一年间,胡市镇化灾为机,涅槃重生,在希望的田野上,鱼米之乡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稻花香里说丰年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站在新建的水陆李大桥上,胡市镇绿油油的稻田尽收眼底,微风吹来,禾稻荡漾,丰收在望。
  此时,宋大村水稻种植大户宋社草正在田间抽水灌溉,连续的晴热高温天气,让他的50亩稻田开始“喊渴”。
  尽管抗旱辛苦,但相比于去年,宋社草非常满足。去年洪灾,他仍然至今难忘,36亩稻田在水里中浸泡了一个多星期,洪水退后,田间一片荒芜,颗粒无收。
  去年7月20日晚,市防指在汉北河龙骨湖实行扒口分洪,胡市境内过半粮田被淹,房屋受损,涵闸泵站、沟路渠损毁严重,农作物近2万亩绝收,直接经济损失7亿多元。
  灾后重建,胡市镇委镇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力抓好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鼓励群众重拾生活的信心。
  “今年应该是一个丰收年。”宋社草说,灾后补种,政府给予了他很多支持,不仅给了水稻苗种补贴,而且对受灾农田进行机耕机整,让他顺利走出了困境。
  同样需要恢复的,还有龙骨湖边2万多亩鱼池。尽管损失惨重,但在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该镇渔民信心不减,踏上转型升级之路。
  在合丰养殖场,沿着新修的水泥路一路前行,不时可见池塘里小船上忙碌的人们。“这里的鱼塘全部都改成了高标准鱼塘,用于养虾。”养虾大户刘锋向记者介绍。
  刘锋是“80后”,从事养殖业已有5年之久,他皮肤黝黑,十分干练。2013年,他承包了500亩水面开始养殖四大家鱼,其中30亩养殖龙虾。
  去年分洪,他的鱼塘全部被冲毁,直接经济损失150多万元。灾后重建,他将500亩鱼塘全部改建,养殖龙虾。
  “这也是一个机遇。”刘锋说,很早之前,他就想转型养殖龙虾,可是迫于资金压力,只能一步步来。一亩虾池,算上虾苗、饲料等成本投入,改造就得3000元以上。这次转型,政府给予了很大支持——每亩100元的苗种补贴,300元的鱼池改造资金和100万元的贴息贷款。
  如今,刘锋的龙虾早已开始收获,每天,从该养殖场运往武汉、广州等地的龙虾就有1000多公斤。
  胡市镇镇委书记黄仁杰表示,该镇共有水产养殖面积2.6万余亩,今年,龙虾养殖面积已超过1万亩。为帮助恢复养殖生产,该镇由政府担保提供金融贷款扶持,全镇共为315户水产养殖户提供贴息贷款3500多万元,用于购买种苗和饲料等。
  眼下,龙骨湖边,成片的高标准池塘一个连着一个,塘边小屋,红瓦白墙,全部粉饰一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化灾为机补短板
  16日,汉北河大堤分洪口处,新堤坡面上已是绿草茵茵,堤面新铺的碎石,与老堤浑然一体。在去年分洪期间,洪水如猛兽一般从这里涌入胡市镇区,村庄、田野被淹,胡市镇顿成泽国。
  洪水退去,留下满目疮痍:涵闸泵站损毁,公路截断,农田绝收,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7亿多元。
  在黄仁杰看来,灾后重建,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化危为机,体量小、财力弱的胡市面临考验。一年多来,胡市镇委镇政府立足应急、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变大灾之年为大干、大建、大治之年。
  走进改造一新的东白湖泵站,粉刷一新的泵房、崭新机组和配电设备令人眼前一亮。该泵站原是一座老泵站,建于上世纪80年代,承担着胡市和皂市两地3万多亩农田的排灌,去年的洪灾中,东白湖泵站被洪水淹没,机电设备全部毁损,陷入瘫痪。泵站站长熊俊权说,整个泵站改造总计投入了500多万元,不仅前池护坡得到全面硬化,而且闸门和机电设备也已更换一新,排灌能力较以往提升了三成。
  东白湖泵站的更新改造只是该镇化灾为机补短板的一个缩影。黄仁杰表示,灾后重建,胡市镇抓住政策机遇,将应急与谋远相结合,科学规划,全面提升全镇基础设施。
  灾后,胡市镇先后投入1600多万元,修建防汛公路4.5km、桥梁3座,修复机耕路50km,疏浚沟渠54km,修建U型渠砖渠11km、涵管98处,维修泵站机电设备79台套、泵房13座。
  在分洪区的恢复重建上,市委市政府在政策上、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安排了3900万元的市农开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800万元的市水利局潜江老新泵站改造项目、2500万元的市国土局万亩农田整治项目等在胡市实施。群众欢喜迁新居
  白粉墙,红瓦顶,阳光照进新房,76岁村民黎清香露出了灿烂笑容。60平方米的平房,面积不大,但堂屋、卧室、厨房、洗手间一应俱全。
  “真没想到,我们老两口居然还能再住一回新房。”黎清香是胡市村13组人,家中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剩下老两口相伴生活。
  胡市村位于汉北河边上,去年分洪,黎清香家首当其冲,房屋被冲垮倒塌,家具被泡毁……灾后返家,黎清香和老伴一下子瘫坐在地上,“没了房子,咋办!”
  为了解决两老生活居住问题,村委会将他家纳入首批危房改造名单,去年8月,新房开建,10月,黎清香和老伴就已搬进新房。
  “真是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没有让我们流离失所。”
  黎清香说,房屋是在他们原有房屋的地基上重建的,总计花了6万多元,其中政府补贴了3万元,爱心人士捐赠了1万元。
  如今,老人住了30多年的老屋被推到,新房拔地而起。家中新桌椅,冰箱、饮水机一应俱全。
  在胡市村5组汪奋草的房里,两条长板凳上,堆放着几袋大米。他乐呵呵地说:“这些都是镇里发放的口粮。受灾后,不仅给我们建起了新房,还保证了衣食无忧。”
  在该镇,像黎清香这样,因灾倒损房屋共3186栋,其中倒塌房屋38栋,危房736栋,一般性毁损2412栋。去年11月底,所有的重建房屋都已竣工,受灾群众全部在春节前喜迁新居。
  同时,为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该镇严格落实救灾政策,去年8月至今年5月,镇政府一直给受灾群众发放粮食和油,发放救灾大米373.9万斤,食用油6.8万斤,发放秋冬救助130万元,棉衣棉被300余套。
  如今,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一幅更美的蓝图,一个更大梦想在灾区铺展。乡村炊烟渐起,乡间小道上洋溢着幸福的鱼米之香。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