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7月07日
青瓦上的思乡恋曲
文章字数:1117
  ◇林文钦
  身处闹市的人,是不可能听到完整的雨声的。
  春天的静夜。在山乡的某个村落。身居瓦房中,我有了在雨中聆听天籁的福气。雨滴一与青瓦接吻,就奏响了清脆的乐音,雨声仿若是世间最难以解析的音乐。听!加急的雨势像万马奔腾,那乐音如两军较阵;雨势变小,乐音也弱了下去,似少女怀春时的喁喁低语。凭着这质朴的音乐,我恍然走进夜的心脏,体味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于是想起了青山秀水间,一个个青瓦覆盖的鳞次栉比的江南古村落。那无边的乡愁就在心中涌动,它总在细雨如麻的黄昏折磨着一些无法回归家园的人,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在古徽州那座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应天齐的版画艺术再现了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他把生命深处的痛一刀一刀刻在木板上,画面背后那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就是一种思乡的病,依次“传染”给了所有参观的人。这就像我在姑苏寒山寺听到的钟声,试想,在那一片高低错落的老房子里,钟声突然响起来了,群鸦惊飞而起,枫叶片片凋零,张继的吟咏就传了过来:月落、乌啼、夜半、暮钟,还有那个寒山寺,这里烘托的是一个宏大的乡愁场景,让我们对古典的故乡久久眺望,望断天涯望穿秋水。
  有史以来,乡愁是中华文化河流中传承的血脉。把灵魂皈依在故乡的怀里,一代代文化人就这样在思乡的背景下病着,这是一种无法根治的传染病,他们的诗文书画就是他们的病中吟,张继、李商隐、余光中等均无一能免。如今,我一见到青瓦,就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在中国,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是我们的家园,你都能找到家的感觉,房梁上的粽叶与杨柳、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与线装书、甚至河滩上头插迎春花的小翠和老水牛。
  青瓦在江南的大背景中,像鱼鳞一样排列,像弯弯的眉又像弯弯的月,覆盖着鲁迅笔下的鲁镇、覆盖着黄永玉纸上的凤凰;它是周作人的苦雨斋、丰子恺的缘缘堂;它是戏院、它是宗祠。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唯美。
  青瓦上,是谁在低语:每种雨声都弥漫着人文精神?多少民歌中描写相思的诗句,穿过千年的时空,随着雨声跃入我的记忆空间。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与眼前的情景何其相似。而我思念的人,是否也在静静地被雨声浸润?雨使人充满忧郁,又无限地惆怅。
  雨声。这青瓦上的思乡曲在高歌低吟。而在这目迷五色,万般纷扰的南方水泥森林中,又有谁能抛除尘世的杂念,悉心倾听青瓦上的音乐呢?或许青瓦终有一天在时代的变迁中消失于我们的视野,而那浓浓的乡愁已渐渐渗入我们的文化、渗入我们的血脉里。待到雨天,那乡愁就像子弹一般嵌在胸口上,让怀乡人隐隐地作疼。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