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7年06月12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水相依新画卷
——我市开展“五城同创”打造宜居城市纪实
文章字数:2587
●本报记者 吴军
宜居,是城市内涵的关键要素,是群众幸福的最大期许。
近年来,我市借“五城同创”东风,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紧扣绿色发展主调,提升城市品位,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水乡园林之城。
历经五年精心打造,已成功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国家卫生城市已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已通过多轮测评和暗访……生态宜居已成为天门这座城市的闪亮名片。
大手笔绘制魅力城市
夕阳西下,宽敞整洁的陆羽广场,成群的人们翩翩起舞;七彩灯色的映照下,陆羽茶经楼的倒影在西湖水面上摇曳摆动;湖畔栈桥上,游人如织……
何为宜居?追逐金山银山,牺牲绿水青山,不是宜居。真正的宜居是城以民为本,民以城为家,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年来,我市吹响了“五城同创”的号角,坚持“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人为本,以业为先”的城市发展理念,朝着建设绿水相融、处处皆景的生态宜居水乡园林城市的目标进发。
大手笔规划,大气魄推进。一个个城建重点项目,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天门一体化发展的新版图上。
以文为魂,彰显地方文化底蕴。为了彰显文化特色,推进文化与城市融合发展,我市重点建设西湖陆羽茶文化产业园、东湖民俗文化体验园、北湖侨乡风情园,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将众多“无形”的天门文化元素,融入“有形”的绿色景观中。
以水为脉,构筑城水相依格局。“一河两湖”(天门河、东湖、西湖),是天门城区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我市先后投资3亿多元改造西湖、东湖,建设了西寺桥、东湖桥、鸿渐桥等景观桥,并打造前壕、后壕景观,开展天门河生态补水工程,连通东、西湖水体,将城区水系由“死水”变“活水”,改善城区水环境。
以绿为韵,打造生态园林之城。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一轴、两环、三带、五心”宜居怡人生态节约的城市绿地系统基本形成;全城百姓尽享出行500米见园的绿色福利,市民的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高,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满意度达到89.32%……如今,市民可以春睹杜鹃绽放,夏观紫薇芬芳,秋吟桂子飘香,冬赏梅花傲雪。悄然中,一个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天蓝水碧的生态园林城市正向人们走来。
以人为本,打造宜居宜业城市。近年来,我市已形成了“九横”、“九纵”的路网格局,实现主干道黑化、人行道大理石化、站墙板和花带板花岗岩化、全程绿化、亮化、管线入地化的要求;城市规划馆、工人文化宫、体育中心等一批城市功能场馆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博物馆、青少年宫、科技馆完成主体工程,档案馆、老年大学已开工建设。
以业为先,着力增强城市发展活力。积极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等一批新兴产业;聚焦特色产业,重点围绕产业升级“招大引强”,围绕集群发展“补链强链”,完善产业链条中的短板;积极探索特色小镇建设模式,打造一批综合经济强镇、文化旅游名镇、生态风情小镇……如今的天门,已成为一个兴业乐园,引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慕名而来,经济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散发出新的活力。
天蓝水碧景更美
晴空湛蓝、白云朵朵……6月的天空给天门摄影爱好者王鹏留下了深刻印象。
“家乡的蓝天太美了。”魏女士微信朋友圈上的一条“说说”,道出了众多市民的心声。
近3年,我市空气质量始终稳居全省前列,其中2016年我市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为267天,优良率为73.4%。
这一成绩的取得源自全市上下多年来对“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坚持坚守,源自全市上下“共建共治共享共荣”的砥砺奋斗。
守护蓝天白云,防治大气污染,优化空气质量行动启动持续进行——
住建部门开展工地扬尘治理,公安部门实施机动车尾气治理,城管执法部门开展城区禁鞭行动,食药监部门全面整治餐饮油烟,环保部门严格监察监管工业污染……
守护青山碧水,我市在水污染防治上毫不放松——
开展天门河城区段截污及综合整治工程,进行河道清淤、河岸规整、铺设截污管道;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对城区的东湖、西湖、前壕、后壕进行了改造,新建壅水工程、引水工程,引汉江水入城区,改善了城区的水质;清理县河沿线积存垃圾,对沿线55座旱厕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关闭不具备条件的旱厕6座,实施旱改水48座;全面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启动了城区污水处理厂的一级A提标升级工作。
守护安全环境,环境执法监管严上加严——
对工业园区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园区内的企业均按要求配套了污水处理设施,全部达标排放;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引导各类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严肃查处超标排放、违规排污的企业;贯彻实施新《环境保护法》,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如今越来越多市民爱在网上晒一晒家乡的风景:蓝天、碧水、绿树、红花……这背后是身为天门人的骄傲与自豪。
擦亮生态宜居城市品牌
这是一座品质之城、一座幸福之城:菜场变身“超市”,臭水体变干净,街道更整齐,居民小区修下水管网、整治道路、增加绿化……
随着五城同创的深入,一系列扎实稳健的创文、创卫之举赢得市民拍手叫好:
钟惺大道与接官路交汇处,占据人行道和街头小游园的夜市摊点被全部拆除,统一搬迁到管理有序的官路夜食市场一条街;
后壕,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风光旖旎的景观带,住在附近的陈先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家门口就是公园,居住环境变好了,人的心情也会好得多。”
竟陵江河社区,居民郭东枝将垃圾倾倒在门口的垃圾桶里。她说:“每天有专人来收垃圾。生活垃圾及时清理,小区道路全部硬化,生活更便利了。”
便利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始终不懈的努力。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我市坚持“城市建设,民生为本”的宗旨,下大力解决城建城管和民生难题。
大建设。农贸市场新改扩建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小餐饮前店后灶改造进展顺利,统一采购配置垃圾桶(有爱卫宣传语)1400个、消毒柜600个、灭蝇灯700盏等“三防”设施,全面完成竟陵东街、中街、西街等老城区改造,城市立面改造使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大拆除。城区主次干道乱搭乱建现状明显改观,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旱厕全部拆除、菜地彻底清除;
大规范。农贸市场管理更加规范,取缔了占道经营、流动摊贩,规范了交通秩序,更新了环卫设施;
大整改。加强各单位内部环境整改,大力整治社区环境,大力整治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等。
一场场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不断丰富着创建的内涵;一个个项目顺利实施,不断提升着城市功能。
如今的天门“城水相依水润城、绿水交融绿满城”,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已是一座天更蓝、水更青、地更绿、城更美、居更佳的生态宜居城市!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