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7年06月07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减结合,创新驱动,绿色为底———
湖北加快实现动能转换
文章字数:1988
●经济日报记者 郑明桥 通讯员 陈航
压减生铁319万吨、粗钢442万吨,轻装上阵的武钢与宝钢重组成宝武钢铁集团。在其示范下,国家下达的三年钢铁产能压减任务,湖北省一年就超额完成。
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表示,正是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牛鼻子”,湖北在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动能、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深化改革做好“加减”法
“我们正在注册公司,核名、递资料都可以网上办,非常方便!”5月10日,武汉库帮众创空间外联负责人程辉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公司注册。
今年3月,武汉市提出“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政务服务改革新要求,武汉东湖高新区梳理“三办”事项378项并分门别类确定办事流程,其中“马上办”154项、“网上办”53项、“一次办”171项。
武汉供给更优的行政服务效率和水平,是湖北做好供给侧改革加减法的一个缩影。
做减法,意在降低成本,减少无效供给。
减在简政放权,松绑减负。湖北先后分5批取消、下放、调整省级行政审批事项603项,仅保留行政审批事项265项。今年一季度,全省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超12万户,日均新登记市场主体2071户。去年,全省累计减税180.96亿元,税负平均下降20%。
减在清除过剩产能。2016年,湖北压减过剩钢铁产能338万吨,淘汰落后钢铁产能476万吨,关闭退出煤矿158处,化解过剩煤炭产能1011万吨。
做加法,意在扩大有效供给,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加在补齐发展短板。从加快构建市场体系到精准扶贫,从推进湖北自贸区建设到融入“一带一路”,从完善基础设施到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到加快形成“一主两副多极”发展格局,湖北精准发力。
加在培育经济发展的“乘数因子”。湖北设立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拿出400亿元财政资金撬动万亿社会资本;出台鼓励新经济“十六条”“万亿技改”助推湖北“万企升级”,重点扶持10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等。
创新引擎激活新动能
上甑,是影响白酒产量的一道关键工序,以前只能人工操作。武汉奋进智能机器有限公司与劲牌公司联手攻关,成功研发出上甑机器人,凭借红外热像仪实现准确撒料,省时提质。聪明的上甑机器人,闪耀湖北“智造”光芒。
创新是动能转换的关键,也是湖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全省各地主动培育适应新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新功能、新应用、新服务、新体验,有效扩大新型产品和服务供给。
受益于科技创新,2016年12月,国家存储器基地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起航。到2020年,存储芯片将实现每月30万片产能,贡献中国芯片制造自产率的8%。受益于智能化、信息化,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钳工朱卫东每天劳动时间平均减少10%,收入不降反升。
通过集中突破核心关键新技术、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开放式集聚全球创新能量、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湖北不断提高供给体系“技术含量”,打造新技术供给的“生力军”。
通过坚持抓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创新创业平台,巨大的创新能力正加速转化为创造新供给的强劲动力。去年,湖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300家,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达927亿元和1.39万亿元,均居中部首位。政府引导基金总规模超过700亿元,引入海外高层次人才累计达3200多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人才共计346名。
从钢产量到硅含量,从工业化到信息化,从制造到“智”造,今日湖北,新动能闪耀。
以绿为底增添新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坐拥1062公里长江岸线的湖北,既是生态资源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绿色成为该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鲜明底色。
呵护生态,各地壮士“断腕”。为了“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十堰市叫停黄姜支柱产业,关闭转产规模以上企业560家,永久减税22亿元。黄石市以“五水共治”为龙头,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长江码头整治工作拆除非法码头泊位123处,全省领先。
绿色转型,成为各地的主动选择。
曾靠水吃水的鱼米之乡洪湖,大湖水面围网养殖,让洪湖不见“浪打浪”,只见“竿连竿”。2016年,洪湖开始停止人工养殖拆除围网,如今,洪湖水面又恢复了碧波万顷景象。渔民发展生态渔业和旅游,光景一年比一年好。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进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湖北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在恩施,当地坚持擦亮“富硒”品牌,靠品牌占领市场。目前该州含“硒”字的公司已有482个,硒产品销售额占全州农产品销售额的60%以上,硒产业总产值达到近400亿元。在潜江,一改过去水稻单一的种植模式,实行“虾稻共作”、生态种养加结合,把小龙虾做成了年产值180亿元的大产业,龙虾养殖户户平均增收16000元,带动全省养殖小龙虾387万亩。
湖北还开展整治污染源头的“长江大保护行动”,对沿江488家重化工及造纸企业开展分类整治,对沿江367座非法码头拆除完毕。推进节能减排,全省GDP能耗由2011年的0.77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16年的0.53吨标煤/万元,降幅达31.2%,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推进资源集约循环利用,碳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占全国的75%、80%,居全国首位。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