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7年06月07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产业发“新枝”
——黄花菜产业转型思路探索
文章字数:1508
●本报记者 吴一篇
走进天门三花黄花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成片的黄花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房前屋后、公路两边,不时可以看到一块块黄花菜田。
黄花菜是我市主要土特产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栽种面积逐年减少。去年,天门三花黄花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短短一年,黄花菜种植规模就发展到近1000亩。
市场冲击传统产业衰落
作为我市传统产业的黄花菜,早年有相当的种植规模和销售市场。据《天门年鉴》记载:1985年全市最大种植面积达14754亩,总产2511.7吨。
汪场镇是黄花菜种植面积较多的乡镇之一,该镇金场村支部书记梅平新回忆道,“金场村最后一年种植黄花菜是在1990年,以后再没有种植。”
为什么没种?梅平新直言:价格低。“干菜价格一下从每市斤2块3降到8毛钱,就不愿种了。”他说。
谈及大多数农民不愿种植的具体原因,三花黄花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夏衡分析,当时的黄花菜种植有几大特点:劳动密集,而现在由于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劳力缺乏;采摘环境艰苦,当时种植品种多为白花、冲里花、猛子花等“晚摘”品种,7-8月盛夏采摘期间,为保证效益只能在12时-15时花蕾最大时采摘;品质不佳,商贩只收干菜,农户各自加工,方法多样导致品质下降,商贩不愿收购;棉业兴起,黄花菜逐渐被替代。
从种植面积达万亩,到农户不愿种植,传统黄花菜产业逐渐衰落。
创新思维找准发展路子
“要发展壮大黄花菜产业链,必须转变过去的生产方式,突出自身特色优势。”夏衡说。
如何转变生产方式,成了摆在三花黄花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之所以在当前时期选择发展传统黄花菜产业,夏衡认为原因有三:一是目前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需要引进高产值替代作物;二是地方特色品牌的缺失;三是行业转型时期,需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来综合考虑选种。
“基于黄花菜食用、药用和饲料添加剂等多方面用途,可进行深加工,对做大品牌有利,且我市曾有种植传统,生长环境和技术上都有保障。”夏衡说。
为了学习先进经验和方法,夏衡多次赴湖南、四川、贵州等地考察,学种植、看管理、改技术、跑市场,多方学习和探索符合本地黄花菜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形成如下思路:
降强度,在品种选择上采用祁珍花等“早摘”品种,花蕾受时间影响降低,3时-11时都可采摘。
提品质,对社员只收鲜菜,统一杀青、统一烘干、统一消毒、统一真空包装,不用任何辅助药物。
扩市场,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销售”的一站式模式,与湖南吉祥食品等公司签立销售订单。
增效益,对鲜菜实行保底价收购。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三花黄花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终于找准发展路子:抛开传统小规模种植模式,采取产业化种植,打规模牌;品种改良降低劳动强度,打舒适牌;收购鲜菜统一加工,打质量牌;实行保底价收购,打效益牌;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创特色,打特色牌。
夯实基础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当前,黄花菜烘干车间正不断完善,专业烘干设备也正在加紧购置,为7月初的鲜菜采摘做准备。
除了安装烘干设备,合作社还将在烘干车间、干品拣选包装车间、成品仓库等环节配备监控设备、传感设备,实现黄花菜商品的可追溯。
同时,合作社已加入全国供销总社“供销e家”、湖北省供销社“裕农网”等平台,后期还将向淘宝、京东等网站进军,实现产品的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进一步拓宽销路。
“产业要做大做强,首先还得保证有盈利。”夏衡说,目前每亩黄花菜可采摘新鲜菜1500公斤左右,每7公斤新鲜菜制出1公斤干菜,按当前市场价56元/公斤来算,每亩可收入9000多元。
在社员收入方面,他也算了一笔账:“鲜菜按保底价5元/公斤收购,即使全部请人工采摘,按照2元/公斤采摘价,再除去农药、化肥等,每亩至少能盈利4000元左右。”
目前合作社黄花菜种植面积将近1000亩,下一步计划在5年内发展种植规模5000亩,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发展至10000亩。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