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02日
彭晓:新生儿的“守护神”
●本报记者 杨蜜 谢婉静
文章字数:1360
  个子不高,一身白大褂,脸上的笑容和蔼可亲。记者在市妇幼保健院见到儿科主任彭晓时,她正向一对双胞胎新生儿的家长叮嘱孩子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1994年从医学院毕业后,彭晓进入市妇幼保健院成为一名儿科医生。23年来,她凭借扎实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诊疗技术,为新生儿的健康撑起一片蓝天。
  “拓荒”新生儿科专护病区
  1992年,市妇幼保健院成立了儿科病房,但一直没有新生儿专户病区,导致一些新生儿出现病症时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和护理。为了改善这一情况,2006年,已担任儿科主任的彭晓带领儿科医护人员着手成立新生儿专护病区。
  “当时最迫切的是新生儿诊疗和护理技术的学习。”为此,市妇幼保健院专门挑选了一批医生和护理人员外出学习,引进一批新生儿护理设备,将新生儿专护病区从儿科中独立出来。
  2006年,彭晓到省妇幼保健院进修,同时分批组织医护人员到武汉同济、协和等医院,学习新生儿诊疗、急危症管理以及新生儿呼吸机技术等知识。不久,拥有7名专业医生、10名护士的新生儿专护病区正式成立。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新生儿专护病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新生儿诊疗有了很大突破,新生儿重症肺炎、呼吸窘迫、休克等急危重症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平均每年有1300多名新生儿在医院得到救治。
  用爱守护生命
  担任儿科主任后,彭晓的工作十分繁忙,常常下班没概念,超负荷、高强度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当时和孩子每天几乎是两条平行线。”她说,每天孩子上学时,她已经提早上班了,深夜回家时,孩子也睡着了。每天除了诊疗,还要负责医护人员的管理和“带新”工作,这样的工作持续了两三年。尽管如此,她也没有任何抱怨。
  2006年成立新生儿专户病区后,基层卫生院的部分新生儿转运工作由彭晓全权负责。“生命是无价的,每个孩子都要尽心尽力,治疗更要争分夺秒。”正是抱着这样的理念,对于每一位从基层卫生院要求转诊的新生儿,无论什么时候,她总是亲自接诊。院内急救电话,她总是随叫随到,对于危急重患儿抢救,她总是一马当先,直到患儿病情转危为安才放心离开。
  去年元旦,新生儿科转来了一位出生不久病情危重的患儿。这一天原本是彭晓的休息时间,准备在家陪陪家人,可是一接到同事的电话,她即刻赶到科室,认真仔细检查患儿,分析病情,和同事共同研究治疗方案,上呼吸机、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护、扩容、降低血糖、维持内环境稳定、抗感染治疗……从早晨8时一直忙到下午5时,患儿病情终于得到缓解,深夜11时查完最后一次房,她才离开病房回家休息。
  多年来,彭晓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正是用这样无私的奉献换来患儿生命健康。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孩子的健康才是我最大的幸福,特别是看到一些新生儿经过及时治疗健康成长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她说。
  学习是终生的事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彭晓深知不仅要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还要不断巩固和丰富理论知识。因此,她始终孜孜不倦地学习,潜心儿科专业的研究和发展,及时了解儿科诊疗的新成果、新动态,不断“充电”。
  “学习是终生的事”。彭晓不断学习,多次到省人民医院、妇幼医院进修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短期培训,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高医疗专业技术水平。
  彭晓良好的医学理论素养、出色的诊疗工作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她先后荣获“湖北省群众满意医务人员”、“市三八红旗手”、“市人民满意白衣天使”等荣誉称号。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