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一篇
25日,走进位于徐南村的黄潭镇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一个个长约1.2米、直径约0.5米的秸秆圆柱捆映入眼帘。不大的厂房里,秸秆粉碎、烘干、压缩等工序正有条不紊进行,收储中心负责人李才龙正在分拣已经加工好的木炭。(如图)
“这些木炭都是用从农户那里收购来的废弃秸秆制作的,马上将发往武汉。”李才龙说。
5月以来,全市正式进入小麦、油菜收获季节,各地农机“军团”接踵而至,全市各地唱起了农业丰收曲的同时,废弃秸秆处理问题也随之而来。秸秆处理对一些百姓来说有三大难点:随意堆弃田里,影响下一季作物生长;托运回家处理,人工耗费太大;就地焚烧,违反规定。
但对于黄潭镇徐南村村民任大兵、任显平来说,秸秆处理根本不是问题。
“今年种了30亩左右的油菜和豌豆,秸秆从没烧过一次,还通过‘卖’秸秆小赚了一笔。”任大兵显得很高兴。黄潭镇相关负责人解释,这都得益于黄潭镇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的秸秆回收再利用。“秸秆禁烧,不仅要在堵塞火点上下功夫,还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该负责人说。
今年秸秆禁烧工作开展以来,该镇以“疏”为发力点,大力宣传秸秆禁烧宣传知识,鼓励秸秆回收点购买秸秆打捆设备,推广农户使用。
李才龙购买了两台秸秆打捆设备和一台秸秆打捆拖拉机,将两台秆打捆设备交给农机收割“军团”,“军团”代为打捆秸秆,收储中心出适量的油费,并以260元左右每吨的价格向农户进行收购,然后托运至收储中心仓库进行回收再利用,经过机器加工,制作成锅炉燃料和烧烤用炭。
听说可以进行秸秆回收,在村党支部的组织下,陈垱村、徐南村、黄茅湖村等地的村民都自发托运自家农作物秸秆过来“售卖”。陈垱村村民李太平说:“既处理了废弃秸秆,又能有一笔小收入,这个买卖划得来。”
收储中心的效益如何?李才龙也算了一笔账:购买两台秸秆打捆设备和一台秸秆打捆拖拉机花费6万多元,今年为止已收购秸秆近200吨,可加工成木炭约160吨,按照市场价500元/吨,一共可收入8万元。“目前已加工出售了一部分,打捆设备的投资全部回来了。”李才龙高兴地说。
关于销路,李才龙表示也不担心。“木炭作为锅炉燃料,可以代替煤,不仅是武汉,周边仙桃、京山等地的一些相关企业都主动过来采购,产品供不应求,现在已成了抢手货。”
“为了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日前新采购了一批新加工设备,正在进行安装调试,新设备到位后可以将现在秸秆的日处理量从30吨提高到60吨,届时将可满足全镇的秸秆处理。”李才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