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7年05月27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平原诗意的深层掘进
——品读诗集《窗外有雨》 ◇张北平
文章字数:2467
多年前,我就喜欢读熊衍东的诗,还写过几篇评论,将他的诗定位为“平原诗歌”“乡村牧歌”。这几年,他一直笔耕不辍,常常在《湖北日报》《长江文艺》等报刊上发表诗作。最近,当我闲暇下来,一口气读完他新出的第五本诗集《窗外有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感觉他的诗性品质没有变,在诗意的深度和题材的广度上有了新的开掘,诗更显老到成熟,更趋干净纯粹,读起来朴实、亲切、温暖,好似站在初夏阳光照耀的原野上,满眼都是醉人的绿。
艺术的成功需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命力的情感”(黑格尔语)。诗歌当然也不例外。读熊衍东的诗,总会被一种丰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所笼罩、所缠绕。对于熊衍东来说,这种情感似乎与生俱来,好比一面镜子,令诗人的心地无比透明澄澈。这种情感是种子,熊衍东把她撒播在江汉平原,撒播在家乡的土地上,她们就在乡间田野随处旺盛而美丽地生长。比如:
“在婉约甜美的民俗之路上走/是园子里哪一只昆虫挑逗/哪一瓣露珠滴落/哪一束晨光缠绕/波澜起伏的平原不比大海平静多少/这时,我就是一块暗礁/被海水拖起来/又使劲按下去”(《在西湖听箫》)。月下漫步“听箫”,胸中涌起的“波澜”里,隐藏着怎样淡淡的欣喜与忧伤,似可触摸。
“一架纱车把好听的音乐一次次纺进甜蜜的梦/补丁的目光鲜明而坦然/走几十里山路,把一本本磨成毛边的书/翻读成了知识名片/我一勺舀起童年/再一勺舀起苦涩而甘甜的乡愁/月像一条鱼,在我舀起的童年里/不知愁滋味地游”(《用月的勺子舀起的童年》)。回忆童年,乡村宁静的夜晚,唯有“一架纱车把好听的音乐一次次纺进甜蜜的梦”,生活“苦涩而甘甜”,不正是人生的况味么?
“在一团荷叶上打坐,一首禅意的诗/在夜的键盘上平平仄仄地敲/你敲一下,就有一颗星颤抖一下/月色的暧昧,在遍地虫鸣中/一点一点铺进一个人的梦”(《青蛙》)。窗外“荷叶”“星星”“月色”“虫鸣”等物象,还有室内敲击键盘的“我”,通过视角主体的转换和景语梦境的交融,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完美的立体画面。诗人笔下的一切都富有韵味,对“梦”的书写更是铺陈到位,审美张力十足。
熊衍东的诗多是表达乡情、亲情、乡土、乡音、乡愁,有的诗意内敛深厚,逻辑严密;有的意境深邃,联想丰富,跳跃性强;有的感性知性合一,多种手法杂糅,收放自如;有的语句干净利落,令人回味;有的明快中有隐忧,悲悯情怀里蕴含哲理。诸如《老家的这些老人》《母亲还是习惯在夏天摇那把蒲扇》《父亲的药丸》《父亲的钢口一天一天锈了》等诗作,仅从标题上看,似乎有点沉重感,实则作者以口语化的方式娓娓道来,引领读者慢慢接近生活化,抵达“给爱找个歇脚的地方”和“让鸟儿拉开一面晴空”的全新境界。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熊衍东坚持乡土诗写作,几近痴迷。当随着城市化浪潮进入城市后,他的思路更加开阔,迅速实现了乡土诗的突围和转型,创作的空间大大拓展。他的一些反观“城市浮躁病”的诗,以独特的视角和人文关怀的火把,照亮城市五彩斑斓的夜空,点燃生命的“玫瑰火焰”,驱赶精神和灵魂的荒漠,成为呈献给这个时代最好的礼物。
“简单的爱,复杂的心情/生活琐碎的争论,为一些虚名颠三倒四/装腔作势,行色匆匆/都慢下来/慢到你看我的眼神/有足够的电,来照亮那些不多的日子”(《慢下来》)一句简单的“慢下来”化解了所有的“危机”,指出了一条充满光亮、彼此信任的坦途。
“城市是大家的/不是你想抛就抛想扔就扔的/以你为定点,只要一个华丽转身/那个有着卡通图案的垃圾桶,一个诙谐的笑脸/就会让你的形象崇高起来”(《抛物线》)。
“一座山被剃光了头之后,蓝蓝的天被雾霾涂脏之后/食品被添加剂强行改变性质后/我看见你伸出的手,不知是抓食物/还是抓一把让秋天凝成泪的思考”(《危机》)。
他在《时光的马车赶在夕阳前》一诗中告诫:“我赶着马车,必须赶在夕阳到来前/完成人生最大的一次装载”。再明白不过了,诗人的呼吁引发思考:人生的“马车”上到底要装载些什么,卸掉些什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是情感的结晶,爱情诗尤甚。古人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要达到撼人心魄的“精诚”境界,仅靠瞬间的感觉或肤浅的感受是不够的,必须调动所有的情感体验和积淀来浇灌,写出沉甸甸的分量,让人足以为爱疯狂、为爱歌哭,欲罢不能。《窗外有雨》一书中的诸多爱情诗都写出了这种“精诚”。
“心跳动我的红豆也跟着跳动/你听到了吗?我的心在呼唤,红豆也在呼唤/一年一度,牛郎织女都在鹊桥相会了/你迟到的脚步还没有敲响我和红豆的心弦/我把心交给红豆/站在你必经的路口,伸长了脖子往南方瞄/银河不比长江宽,鹊桥不比洞庭远/在又一个七夕等你来”(《我揣着一颗红豆等你来》)。古往今来,“红豆”象征爱情。这里的“红豆”幻化为“人”,同“我”一样焦灼不安,一样情思飞扬,一样翘首以盼。
“我不是舒婷诗中那尊正在被日月风化的石头/也不是李清照雨打芭蕉,一点一点哀怨的落红/我等你,等你的那个诺言/轻轻落地,就有金石铿锵的回音”(《我在等你》)。
“风吹草动/一地落叶翻开秋天的情书/一些情节穿过你的黑发/一些故事从你的手心流出”(《穿过你的黑发你的手》)。
“一段锈蚀的历史站在你面前/无言以对,还是你明清女子般仪态端庄秀丽清新/让一个人陶醉,你目光的门打开/我多想推开一扇门走进去”(《紧闭的门》)。
作者把握得巧妙精准,这些诗句将爱情复杂的心理和神态刻画得十分细腻,有胆怯、有害羞、有矛盾、有害怕、有空落、有恋恋不舍等等,全都跃然纸上。
新媒体时代的诗歌,变成一种消费、一种快餐文化。其实,好诗需要慢慢去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熊衍东,坚持诗歌创作30多年,没有谁怀疑他对待诗歌的态度,他坚守自己的诗歌理想,不断地向平原诗意的深层掘进,这就足以证明他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诗歌的热爱,颇有诗人昌耀所说的“殉道者般的虔诚”。书中一首题为《再写芦花》的诗,也许是他的这种精神和情怀的写照。
“其实一根白发与一根芦花多么相似/一根白发被日子漂白/一根芦花被岁月刷白/当孙女举着一束芦花呈现我时/我从她无忧无虑的眼神里/看到一大片青青的芦苇从另一个春天出来/我的白发反射阳光,照亮秋天的路”。
品读《窗外有雨》,熊衍东给了我又一个爱诗的理由。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