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7年05月22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民家门口把班上
文章字数:708
●本报记者 吴述明 通讯员 吴俊
编者按:近年来,我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眼全面奔小康,突出抓好移民精准脱贫,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大力抓好移民重大项目实施,促进移民增收致富,加强移民资金管理使用,全力维护移民群体稳定,开创了移民工作管理的新局面,涌现出了一批移民致富带头的先进典型。即日起,本报推出“情暖移民”专栏,报道我市移民工作的先进典型事迹,敬请关注。
17日一大早,拖市镇龙山新村村民彭天国就准时上班了,“厂子就在村里,既能赚钱,又能顾家,方便。”他笑着说。
今年54岁的彭天国是丹江口库区移民,自己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靠妻子一个人在外打工的收入维持开销,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生活拮据。
2016年12月,联升石膏线条厂在该村落户,为彭天国带来了就业脱贫的机会。
走进厂区,记者看到,虽然规模不大,但厂里生产红火,成品的石膏线条挂满晒场,蔚为壮观,车间内,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如图)。
“这个厂能办起来,多亏了市移民局的项目支持。”联升石膏线条厂负责人张亮告诉记者,此前他一直在西安工作,去年想回来创业办一个石膏线条厂,但厂房没有着落。
“现在这个厂房是市移民局出资38万新建的,为精准扶贫项目,去年开始以每年3万元的租金提供给张亮进行生产,但商定工人必须雇用本村移民,租金归村集体经济所有。”拖市镇移民办主任严汉平接过话茬。
“这样一来就大大节省了我的创业成本和时间,现在厂里每天能生产3000多条石膏线条,订单充足,”张亮笑着说,“今年我们又流转了两亩地,准备新建一个晒场。”
目前,该厂共为龙山新村移民提供就业岗位14个,其中吸纳了5名贫困户。“家门口就业让我们生活有了保障,每月能挣到2000多元,这在农村算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了。”彭天国说。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