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17日
“出路”找得好秸秆变成“宝”
文章字数:669
  ●本报记者 刘银斌 吴一篇
  眼下正是小麦收获的季节,15日,记者走进蒋湖农场,入眼一片金黄,微风吹来,小麦随风起伏仿佛是金色的海洋。在麦田中间,不时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
  与以往不同的是,家家户户手持镰刀收割麦子的画面少了,使用收割机集中收割的场景多了;秸秆随意堆弃的画面少了,使用秸秆打包机打包的现象多了。
  在戈巴湖分场的马路边,一个个直径约一米二的秸秆包躺在田间,工作人员正在查看、整理(如图)。田野里,这样经过打包的秸秆随处可见。
  “这是农场今年开展秸秆禁烧工作的新举措,将秸秆打包处理后综合利用。”农场机关干部周波明说。
  周波明介绍,以往这个时候,大部分农户都是收完小麦后,秸秆就地焚烧,不仅污染空气,还易造成火灾隐患。推本溯源,还是由于没有找到更好的秸秆处理方法。
  今年,蒋湖农场小麦种植面积达2.5万亩,农场一方面鼓励农户配置秸秆打包机,对新购买秸秆打包机的机主每台机器补贴3万元;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大型养殖户回收利用秸秆。
  戈巴湖分场李坤今年种植小麦200余亩,王平是分场的养牛大户,听说可以使用秸秆打包机对废弃秸秆进行打包和再利用,加上之前就认识,两人很快便搭成了“对子”。
  “这下好了,李坤不用愁今年的小麦秸秆该怎么处理,我也不用愁今年冬季牛该吃什么。”王平高兴地说。
  秸秆打包,不仅让农户合理处置了秸秆,也让养殖大户得到饲料储备,收割机主还能从养殖户那里得到打包补贴。“又有农机补贴又有打包补贴,这机器没买亏。”五里湖分场的陈乐全说。
  “接下来,农场还将进一步扩大秸秆打包覆盖面,同时加大秸秆禁烧宣传力度,定时不定时开展巡查。”蒋湖农场负责人表示。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