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04月06日
傍上合作社脱贫有盼头
文章字数:893
  ●本报记者 杨蜜
  1日清晨,晨光微露,像往常一样,张木海开始了在合作社一天的劳作:调整农机,配比农药,熟练地驾驶着打药机对大片的马铃薯地实施统防统治。
  在拖市镇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郧西村种植基地,记者见到了正在田间劳作的张木海。他告诉记者,去年在合作社的帮助下,他一年收入有4万多元,算是脱贫了。
  两年前,张木海还在贫困线下生活。“那时候家里还欠债,房子破旧,几亩田的收入也有限。”以前的日子让他感觉似乎没有盼头。
  今年61岁的张木海是拖市镇何场村人,靠种植小麦和黄豆维持生计,老伴去世多年,留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先天智障,小儿子常年在外面打工。“一年只有几千元的收入,根本不够日常开支,还欠下一些债。”他说。
  转变从他在合作社做帮工开始。2015年,张木海被招进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帮工,每天的工资是100元。该合作社拥有种植面积2200亩,引导广大农户订单种植马铃薯。
  “老张人老实,做事又勤快。”合作社理事长梁红清说,“打药、机耕机整、播种、收获,合作社的事老张样样都做得挺好,因此让他常年在合作社帮工。”
  “早上7点半到合作社,中午合作社管饭,下午5点半下班,一年在合作社的帮工收入就有3万元。家里的7亩地如今全部跟着合作社种,第一季种植马铃薯,纯收入有1万元,第二季种植黄豆和萝卜,纯收入5000多元,合作社还免费提供机耕机整,也不用担心销路,现在一年的收入4到5万元,也比较稳定。”张木海高兴地算着自己去年的收入账。
  去年由于遭受洪灾,张木海的房子几成危房,村委会帮忙申请实施了危房改造。去年底,百平米的新房建好后,政府将一万多元危房补贴资金直接打到他的账户上。“如今的新房子宽敞整洁,再也不漏雨了,我也住上了好房子。”他说。
  “对智障大儿子,村里现在帮忙申请到镇福利院照料,我也可以省点心了。”对大儿子这块心病,张木海总算放下了一些。
  合作社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一片绿油油,长势良好。梁红清介绍,今年气候好,马铃薯长势产量也好,估计每亩能增收400至500斤,“老张今年的收入还能增加”。
  “感谢合作社和政府的帮助,我才能脱贫,现在慢慢有了点积蓄,想为小儿子把婚事办了,相信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谈起如今的生活,张木海一脸轻松的笑容。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