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民警黎群娥为在押人员梳剪头发 ◇本报记者 吴述明 通讯员 卢薇
3月,绿树葱茏,红色的玉兰花盛放,将市看守所的外院点缀得春意盎然。
然而,穿过道道铁门,身处高墙之内,壁垒森严,繁华几乎“与世隔绝”。
坚守在这里的25名干警,他们大部分年过半百,临近退休,虽然日子过得机械而单调,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创下了连续13年安全无事故、队伍无违纪的佳绩,先后获得“全省公安监管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公安监管工作成绩突出监所”、“全省先进公安基层单位”等光荣称号。
秘诀在哪里?
管理宽严有度
20日,在市看守所,记者看到,武警岗哨、围墙电网、AB门控制系统、全方位视频监控等装备设施一应俱全。一本本监室日志上,在押人员信息、民警出入监室、医生巡诊、整理内务等情况记录事无巨细,无处不透露出看管之严。
而另外一方面,提审区与监区之间特意加装了雨棚的通道、医务室门口挂的长期服药人员登记牌、监室文化墙等又让人感觉到爱心满满。
“最好的管理应该是严与爱的交融。”所长梁映竹说。
2009年,先后担任胡市、天门工业园、渔薪派出所所长的梁映竹调任市看守所所长,至今,已走过8个年头。
从基层派出所到公安监管场所,梁映竹始终以对人民警察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待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带领全所干警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标杆。
在监所管理中,梁映竹根据监管工作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对传统的“一管、二看、三送走”监管方式进行改进,总结出了以规范化执法为总抓手,狠抓狱政管理;以人情化管理为突破口,狠抓教育转化;以常规化机制为着力点,狠抓深挖犯罪;以多元化监督为切入点,狠抓队伍建设;以科技强警为驱动力,狠抓安全防范的“五抓”工作模式。对监内人员严把收押关、巡诊关、教育关、巡控关、生活关,所内面貌焕然一新。
有人说看守所所长就应该凶一些,不凶就没有威信,就镇不住人。梁映竹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威信不是凶出来的,是用真情待人换来的。”
有过中学教师经历的梁映竹始终把在押人员当作一群特殊的学生,要求民警在工作中做到“三要三不”,即要尊重人格、要关心疾苦、要解决困难,不打骂、不体罚、不侮辱。
该所十分注重人性化管理,夏季炎热时,食堂每天下午给在押人员熬绿豆汤;冬季寒冷时,民警会给各监室在押人员添衣加被;坚持每天巡诊送药、供应开水、组织收看新闻时事,为患病在押人员改善伙食,为家庭困难的在押人员捐衣送物,给刑满释放的人员送路费,成立专门的法律援助中心、组建专门的后勤保障队伍等,使在押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教育,内心变得柔软。
安全时刻在心
“安全”,这是记者在市看守所采访过程中听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
看守所主要是用来羁押未决犯的,而对未决犯进行羁押,除保障诉讼顺利进行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嫌疑人继续发生社会危害性,因此,确保监管安全是看守所的头等大事。
“在岗一分钟,安全60秒。”这是副所长马凌云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今年53岁,已经在看守所工作15年的马凌云依然时刻保持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惕。“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是大事。”
十多年来,无论工作再忙,他都要在每个监室里面转一圈,看一看在押人员的改造情况,只有这样他才能放心。
有一年夏天,一名在押人员突然向马凌云报告,同监室在押死刑犯姚某有逃跑的计划。马凌云立即询问了详细情况,得知姚某筹划了数月,摸清了看守所地形,并时刻关注天气预报,把床单撕成布条连成了绳子,准备趁午夜下雨时通过监室的天窗逃跑。
尽管心知姚某这个计划漏洞颇多,不可能成功,马凌云还是高度重视,马上组织民警对姚某所在的监室进行突击搜查,并分散了全监室在押人员,将姚某的计划扼杀在了萌芽中。
“不管结果如何,要是姚某真的实施计划,肯定会造成一定后果,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马凌云严肃地说。
对于在押人员的身体安全,该所也格外关注。每周固定时间,看守所都要对每名在押人员进行体检,天气好的时候还要给在押人员放风,并用消毒水给监室消毒,从而保证在押人员身体健康。尤其是对有重大疾病的在押人员,看守所每天都要进行例行检查,及时了解其身体状况。
今年春节前后,在押人员洛某在监室晕倒,看守所经向上级请示同意,将他送到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设立特护病房,派出6名民警轮流看护,确保了洛某得到及时医治。
“看守所里有狱医坐诊,一般的小病就在所内让医生治疗;如果是大病,就必须去医院,而陪同去的管教民警就成了护工,不仅要陪同检查,还要负责挂号、拿药等。”马凌云说,“无论就诊时间多长,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民警都必须事无巨细。”
播洒“爱”的希望
看守所民警的职责不仅要做好看押工作,还要做好谈话教育,在看守所这个特殊地方燃起“善”的明灯,播洒“爱”的希望,传递出“和谐”的正能量。
说到这,不能不提女民警黎群娥。1991年,她女承父业,成为天门看守所的一名民警,至今已在高墙内坚守了26年。
在父亲的影响下,黎群娥不仅养成刚柔并济的性子,更磨砺出履职尽责的业务能力。工作期间,她学习和分析各地看守所中好的工作方法,阅读心理学书籍,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014年盛夏的一天,拖市女子张某因交通肇事被关押在看守所,不愿意说话,整日闷闷地低着头。
黎群娥想起父亲对她说过的话:“要打开在押人员的心结,除了尊重,还要讲方法。”
张某在押期间,黎群娥几乎每天都会“点”她出来,不谈案情只聊天,言语真诚,一段时间后,张某的脸上有了笑容。
黎群娥经常说,无论多么罪大恶极、多么冷酷无情的人,都有情感上的弱点,或是亲情,或是爱情,要用爱,才能走近在押人员的内心深处。
看守所还是打击犯罪的第二战场,在这里通过对在押人员进行教育,获取各类犯罪线索,更好地打击犯罪。
对此,管教民警王建新深有感触。
见到王建新,总不由得被他的笑容与和善感染,尽管他已59岁,两鬓泛起白霜,还是在管教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平均每天要对4、5个在押人员进行谈话教育。
2002年底,19岁的在籍大学生魏某因入室持刀抢劫被逮捕,最开始不愿配合办案机关工作,沉默寡言。
王建新推心置腹地开导他:“你才上了一年大学,父母辛辛苦苦供你读书,很不容易,失足未必千古恨,今后的路还长,不要放弃。”
一天,在听了一个获刑人员通过检举犯罪立功减刑的故事后,晚上,王建新从监控中发现,李某(化姓)在床上辗转反侧,迟迟不睡。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就找他谈话。
“如果我立功了,会从宽处理吗?能不能保密?”李某开口了。
最终,因检举一起杀人案,李某的刑期从10年减为两年,还保留了大学学籍。
“将心比心,才能让在押人员敞开心扉。”王建新平和地说。
凝聚干事力量
监管工作不同于其他警种,是一个“四大”职业,压力大、风险大、责任大,出了事后影响大。
在市看守所,25名干警,一支最小40多岁,最大59岁,平均年龄53.8岁的队伍,要管理34间监室,274名在押人员,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相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干警的工作积极性。”教导员曹森林说。
告别以往看守所干警每天“拎串钥匙转转走走,扯起喉咙喊喊吼吼”的状态,该所对民警实行统一、规范、严格的管理,建立健全警务工作制度、值班备勤制度、全程管理负责制度、坚持民警教育培训制度,每位民警必须与监所所长签订安全责任状,不断促进优良警风的形成,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曹森林常告诫大家,“监所民警本来就是一只脚踏进了牢门,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另外一只脚随时有可能也落进去!”
此外,该所领导把民警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在政治上,优先将各项表彰荣誉让给一线民警;生活中,民警生病住院,所领导都会前往探望,并尽可能联系最好的医生,主动提供帮助;民警家庭有困难,想方设法找帮助解决;民警父母辞世,所领导代表全所民警前往悼念;民警退休时举办欢送会,请老同志留下宝贵经验。
59岁的民警赵明强,长期患有银屑病,有时奇痒难忍,但对待工作从来没有放松,每天从早到晚坚持在监内巡视,安排值夜班也不找借口推脱,为全所干警树立了榜样。2016年,在该所积极推荐下,赵明强的妻子被评为天门市首届“十佳警嫂”。每年,赵明强要外出一个月左右治疗,曹森林主动承担他的工作。
正是这样一件件暖心的小事,凝聚起了全所干警的心,而他们,正是市看守所因何能屡创佳绩的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