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22日
“筐”种植住“温室”带滴灌可追溯
蒋场荆半夏种出新花样
文章字数:781
  ●本报记者 吴一篇
  17日,蒋场镇堤湾村5组,淅沥春雨中,由薄膜覆盖的一个个小型塑料大棚安静地依偎在公路旁,每个热气腾腾的小型塑料大棚里,都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塑料筐,筐里三三两两的荆半夏苗已经冒出了头。
  蒋场镇农办主任张本虎向记者介绍,这是该镇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的又一新举措、新项目。
  去年5月,蒋场镇新成立了天门休懿半夏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一改之前传统的荆半夏地栽模式,选择了“‘筐’种植、住‘温室’、带滴灌、可追溯”的新型种植模式。
  “之前在武汉周边种植过几年半夏,学到了一些经验,觉得这种模式更有发展前景。”合作社负责人邵显雷说,再加上蒋场镇适宜的土壤、气候和良好的产业环境,更让他干劲十足。
  相对传统种植模式,邵显雷说,这种新型种植模式用筐进行小范围种植,养分更均匀,吸收更充分,亩产量可提高4倍,也便于统一管理,能更好实现半夏种植的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采用薄膜覆盖、自动滴灌还能有效解决春天雨水过多、夏季水量不足等水资源供应问题”。
  一边查看,张本虎一边介绍,种植基地每一个种植筐的土壤都有严格的分层,从下至上依次是一层秸秆沫、一层土壤、一层种子、一层肥料。
  除了精选土壤,合作社还建立了远程可追溯监控系统,从种苗采购、播种、浇水、管护等都追溯到个人,通过系统可随时进行远程跟踪、观察、督导及指导科学种植技术。
  种植效益究竟如何,邵显雷算了一笔账。目前,合作社已与太极集团签立销售订单,又倚靠湖北鼎药,销售不愁。“今年就能见效益,每亩年毛收入可达5万元。”他自信地说。
  目前,该合作社的荆半夏培育基地规模达80亩。“合作社还将致力于生产加工‘荆半夏’半成品、成品和以半夏为材料的产品研发,目前在半夏原料的需求上还有空间。接下来,合作社将进一步扩大半夏种植繁育规模,明年将扩建300亩,后年1000亩,围绕半夏做文章,逐步扩大产业链条。”说起下一步打算,邵显雷信心满满。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