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7年03月22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贫母牛”当妈了
文章字数:892
●本报记者 吴述明
“生病以后你像变了一个人,脾气真是急躁。”曾经,家人一句无心之语,让胡德枝黯然神伤。
“那是因为自己无法干活。”采访中,她向记者吐露心声,一直要强的人,突然成了家里的“闲人”,心里有点无法接受。
但现在,勤劳能干的胡德枝又“回来”了!转变还要从精准扶贫说起。
17日,春雨淅沥,记者随市科技局扶贫工作组来到汪场镇江桥村12组胡德枝的家,她热情地与工作组打招呼,显然已是熟人。
“我们来看一下新出生的牛崽。”工作组组长刘然军直奔主题。
胡德枝今年56岁,2006年检查出患有脑瘤,术后身体半边瘫痪,后来经过恢复,勉强能下地行走,但依然说话不利索,右手完全不能动。
后院的牛棚里,壮实的母牛在悠闲地嚼着稻草,一头白色的牛犊躲在母牛身后,不时探出头向外张望。
“半个月就长这么大了!”刘然军笑着说,“看到母牛和小牛都这么健康,我们也放心啦。”
“这是我的宝贝,每天要来看好多回呢,绝不让它饿着。”胡德枝笑着说,“天气好的时候,就带它到外面去吃新鲜草。”
“母牛在哺乳期,要给它点麸皮、麦子、胡萝卜等精饲料吃,但是也不能给多。”刘然军仔细叮嘱。
这头成年的良种母牛由市科技局免费提供,母牛所有权在村委会,贫困户轮流养殖,但生下的牛崽归养殖户所有,被称为“扶贫母牛”(本报2016年4月14日曾予以报道)。
去年4月,母牛被领回家后,大部分时间由胡德枝照顾。她的三个女儿都已出嫁,丈夫身体不好,还要忙地里的活。
“养牛其实并不轻松,但她说不想什么都依靠别人,要自己创收。”村妇联主任陈仲娥夸赞胡德枝。
“以前家里就种两亩多的黄豆、小麦,一年卖不到2000元钱,除去开支,基本没有落成。有了牛崽,脱贫有希望。”近一年的“牛倌”生活,胡德枝觉得很满足,每天放牛、打牛草、打扫牛舍……忙得不亦乐乎。
牵着牛在村里走的时候,乡亲们都夸她把牛养得好,还主动送一些菜叶给牛当饲料,这让胡德枝颇为自豪,“终于不是‘闲人’了”。
提到扶贫工作组,胡德枝连连称赞:“他们带着畜牧专家来了五、六次,给牛检查身体、人工授精、观察胎位、计算预产期,样样考虑周到,每次忙完连口茶都不喝。”
“小牛喂养六、七个月就值6000多元,最好能养到再生一头小牛。”胡德枝满怀憧憬。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