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利
从一个小姑娘,到40多岁的老报人,28年来,她的黑夜比白天多。时光如水,悄悄带走了曾经的青春岁月,却也给天门日报社出版部主任刘红,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记忆。
28年夜班不寻常
1989年10月,刘红来到刚刚成立的天门报社印刷厂,开始从事出版工作,她的夜班生涯从此拉开序幕。21岁的她,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干什么都满怀激情。出版部里,白天黑夜,都能看到她不知疲倦、孜孜钻研的身影。
“那时报纸刚刚由原来的铅字排版改为电脑排版、胶印印刷。当时员工里没有一个人会操作电脑。我因为之前操作过‘四通’打字机,有一点电脑排版的基础,便被任命为微机班班长。”刘红回忆,刚上班她就迎来挑战——出版部的8名姐妹都是新手,无论是电脑操作还是版式设计,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当时,每出一期报纸都是一个通宵。排版软件落后,操作又不熟练,而且都是手写稿件,从录入、排版到校对、拼版,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都需要相互配合,必须有一个人全程“盯”到最后。这个担子,刘红自觉担了起来。不知不觉,一干就是28年。
心永远留在办公室
因为报纸出版的特殊性,出版工作每天都是夜班,走得最晚的那个人,一直都是刘红。领导和同事们如此评价:“她的心永远留在办公室。”
结婚的时候,刘红第一次请假。由于印刷厂繁忙的排版和对外业务的装订工作,实在缺人手,她只休息了3天就重返岗位。
刘红生完孩子出院的第二天晚上,出版部电脑出了故障,排好的版面无法打印。故障不排除,就不能按时出报,情急之下,印刷厂厂长找到她家,要她帮忙去看看。
初春的深夜,又下起了小雨,寒风料峭。妈妈担心她月子里受风寒,不愿她出门。她只好再加了一件外衣:“不要紧,又不是很远。”
寒来暑往,日月如梭。在平凡的岗位上,难得的是坚守责任,始终如一。1997年的一个夏日,半夜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刘红被雷声惊醒,第一个念头就是:“机房的总闸没拉,电脑主板不会被雷电击穿吧?”她起身出门,又被一阵阵惊雷拦下了脚步,心急如焚。老公看她为难的样子,知道她要是不去拉闸,这一夜肯定是睡不着的,主动起身陪她一起去了办公室。
从事电脑工作的人,时间长了,多多少少都有些职业病。2008年,因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痛,刘红腰都直不起来,医生也建议住院治疗。可正逢出版部精简了人员,每个人的担子都很重。为了不给大家增添负担,她白天在医院做理疗,晚上照常上班,实在受不了了,就靠在椅子上休息一会,硬是没请一天假。
去年抗洪救灾期间,为了等一线记者的新闻报道,出版部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有的同事住得比较远,担心她们晚上回去不安全,刘红就要她们提前离开,自己留下来坚守。那段时间,通宵成了家常便饭,一个月里,她有10多天睡在办公室。
工作狂也是多面手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出版部,作为主任的刘红始终是业务尖子。电脑更新换代日新月异,操作系统不断升级,应用软件越来越多……为了跟上时代的节奏,她向工程师请教,购买专业书籍,在互联网上观看视频教程,坚持写学习笔记,收集各级媒体的报纸版面,不断学习同行的版式风格和图片、色块的数据处理参数。天门日报改版后,她又承担了时事版责任编辑的工作,不管干什么,都一丝不苟,不甘落后。
在新闻单位就职,她的心里还藏着一个“记者梦”。工作之余,她报考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自修新闻专业,并利用休息时间采写新闻稿件。晚上上班,早上出去采访,中午写稿,2004-2008年期间,凭着一腔热忱,她采写了大量新闻稿件,部分还在《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刊登。
采得百花成蜜后,纵然辛苦别样甜。刘红有19年被天门日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近年来,被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编辑,2015年,不但她自己获得报社“社长总编辑特别奖”,她的家庭还被市妇联授予“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