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7年02月16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远去的炊烟
文章字数:1446
◇陶国平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每当听到邓丽君这首意境优美的《又见炊烟》,都会勾起我关于乡村草垛的回忆。
记忆中,我的童年是和柴草捆在一起的。我居住的小村只有二三十户人家,以种植粮棉为生。每到收获时节,粮归仓,棉上场,秸草便相跟着来到了场院。这些秸草是父亲一捆一捆用冲担挑回来的。秸草在父亲的肩上吱吱作响。在那个贫困的岁月,父亲挑起的,还有一个沉重的家。待秸草全部担回来后,父亲就将它们堆成草垛。我实在佩服父亲堆草的精湛技艺。和砌砖一样,堆草要把脚下牢,往上一捆一捆错开压实,否则容易脱节漏雨,乱成一堆垃圾。草垛堆好后,细心的父亲找来竹竿和木棍,用草夹成一个人字形的盖子搭上去,既美观,又实用。堆好的草垛如雨后的蘑菇,一夜之间生满了房前屋后。到了晚上,这些草垛便成了孩子们捉迷藏的好去处。我们分成两队,扮成游击队员玩打鬼子、捉汉奸的游戏。这些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草垛大都紧密相连,很适合游击队员埋伏。这也刺激了每一个被迫当“鬼子”的孩子强烈的报复心理。我们扮成游击队员钻进草垛间的缝隙,紧张地向外盯着,竖起耳朵听外面的动静。扮成鬼子的小伙伴用手中的“枪”到处挑,到处捣,到处戳,藏身也没那么容易。此时游击队员要跟鬼子兜圈子,往往会出其不意地在鬼子身后大喝一声“不许动,缴枪不杀”,有反抗的就“呯”给毙了,就这样“鬼子”越来越少……
平时,草垛是我们游戏的乐园。冬季的时候,它又给我们带来温暖。数九寒天,凛冽的北风吹到身上如刀割般疼痛,单薄的棉衣顶不住冷风的劲吹,浑身上下有一种彻骨的寒冷。那种渴望温暖的感受,顿时变得强烈起来。此刻我最强烈的关注便是自家屋顶的炊烟,它如丝如缕地飘着,虽然那么轻柔,却让我觅到了温暖的呼唤。每当这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扑向那飘着炊烟的灶门,抓一把柴草,塞进灶膛里,红红的火焰从灶膛里喷出来,霎时,浑身上下都变得暖烘烘的!
柴草,不仅给了我温暖,给了我快乐,关键时刻,它还能解燃眉之急。我们家孩子多,每到开学的时候,父亲都会为我们的学费发愁。这时候,父亲不得不忍痛将堆好的柴草又一捆一捆地扯下来,用平板车拉到襄河滩上的窑场去卖钱。学费有了着落,一家人的烧水煮饭却犯难了。于是,捡柴便成为秋冬季节永恒的主题。放下书包,背上背篓,拖起扫把,我们奔向不远处的小河滩去,捡树枝,扫树叶。一夜秋风,河滩上遍布枯枝败叶。我们学着大人们的模样,抢先用扫帚将叶子扫成一个大圆圈,然后再“如法炮制”画另外一个圆圈……几个圆圈画下来,心里也平静了许多,再将树叶慢慢收拢,装进背篓里。等树叶装满背篓,我们一个个早已累得满头大汗,呼呼喘气。累了,我们便坐在小河堤上,眺望暮色中的小村。这时,就会看到家家屋顶上,冒起一股股淡淡的炊烟。我们能从炊烟的颜色中判断哪家的饭已经熟了,哪家的饭还没有烧好。想象着今天到家能吃到什么样的饭菜,早已是饥肠辘辘了。炊烟,给童年生活留下了一个美好的记忆,给家乡小村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前不久,我回了一趟老家。走到村前,都怎么也看不见村庄上空那一缕缕令人向往的炊烟。儿时的朋友告诉我,现在收获、播种全都实现了机械化,秸草全部打碎就地翻埋,做了肥料。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更加方便卫生的液化气和电饭锅,再没有人用柴草烧水煮饭了。过去堆满房前屋后的草垛已难觅踪迹,炊烟渐渐离我们远去。
“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愿你变作彩霞,飞到我梦里”。听着舒缓、甜美的经典音乐,吃着热气腾腾的鱼头火锅。童年的足迹,炊烟袅袅的景色,只能到记忆里去追寻了。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