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02月16日
故乡的年
文章字数:1444
  ◇黄磊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描写的春节景象。在我的童年印象中,代表年的印记符号很多,记忆最深的当属满大街飘舞的用浓墨撰写的春联,每当人们准备着写满或祝福或期许文字的对联时,我就知道要过年了,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要登场了。渐渐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大家一边说年味淡了,一边急匆匆的往家赶,无论身在何处,无论相隔多远,回家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头等大事,这个时候,人们流淌在身体里的血脉都会被故乡和亲人所牵引和羁绊,毕竟,团团圆圆才是年。
  小时候,一年当中最盼望的时光便是过年。大人们都会为了准备过年而忙个不停,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小不点来说,过年就意味着吃不完的美食。在除夕到来还有一个星期左右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们便要开始准备卤菜。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在天门过年,卤菜一般都是自己家里做的。有卤荤菜的,还要准备素的,基本上家里人爱吃的肉类,蔬菜都会卤上一些。各家有各家的味道,各家有各家的秘方。但无论是哪种味道与秘方,自家的卤菜总是最香甜的。每次到卤菜的时候,小孩们就围在卤锅边,抢着吃“锅边肉”。这时必须严格按照你一口我一口的顺序,不容许谁比谁多吃了一口,这个时候吃到的肉要比往常更加鲜香!还有的家里甚至会熬麦芽糖,大人们要辛苦一整天才能熬出麦芽糖。但是孩子们却等不了这么久,于是大人们就用筷子挑点还没有熬好的糖———“绞糖”拿给我们边吃边玩。要快速地将一根筷子上快要垂下去的糖,绞到另一根筷子上,两根筷子不断交替,手脚慢一点的,糖不是掉在地上,就是粘在衣服上。对于小孩子们来说,这项技术可不比熬糖简单呢!一点点绞糖便可以拉出一道长长的丝线。将这条丝线一点点吃到嘴里,心里都是甜甜的。
  再就是唱大戏,每到过年的这段时间我们这里就会请人来“唱大戏”。在村里的空地上,早早的便会搭好舞台。等到傍晚,大家晚饭过后。村里人便会聚在一起,等着大戏开始。虽然不懂得欣赏演员们的唱腔,也听不明白戏台上的悲欢离合,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难得的盛事了。这时候,总会有一些商贩过来“赶场”,其中就有捏面人的手艺人。在不大的货架上,高高低低的插满各式糖人。有孙悟空、猪八戒这种传统题材的,也有花鸟鱼虫这样的作品。还有吹糖人的手艺人,随手捏起一块糖,随手一揪,就仿佛为糖块揪出了一条细长的尾巴,通过这条尾巴轻轻地往糖里吹气,糖块就慢慢膨胀起来,再随着他的手的动作不断改变形状,三两下就做出了惟妙惟肖的糖人。每到这个时候,小小的摊位便会围满了人,充满欢笑,小小的糖人满载着人们对年的回忆。
  说到过年,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采莲船。一人穿戴一件小船一样的道具扮作采莲女,其他的艺人披红着绿,打上红胭脂,有的拿着竹竿扮作舟子的,或是拿着蒲扇扮作艄公、艄婆。艺人们走街串巷的四处拜年,人们也会随心意的给点赏钱。每次看到这些唱采莲船的,总是会被那件小船的道具吸引,用竹篾编扎,彩纸糊贴的小船,系满了彩花与彩旗,五颜六色,格外引人注目。“坐在”这个小船里的艺人,也是称得上“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了,一身戏曲服装看上去十分喜庆。这些艺人的唱腔全是用天门方言来演唱,现编的吉祥话和高亢的嗓音,在古老传统的曲调烘托下,一股浓浓的乡情在里面。而故乡的年味就在这些艺人们的口中唱了一次又一次。
  故乡的年总与别处的不同。在大家的心目中,唯有自己故乡的年味才是最正宗的,我想,也许那是因为那里有别处吃不到的美食,听不到的乡音和看不见的习俗吧!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