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述明
杨林街道办事处南有天门河,北边是汉北河,还有谌桥河穿境而过,水域滩涂风景旖旎,养育了一方人民,却也是血吸虫滋生的温床。
在杨林血防一线,始终活跃着一名巾帼卫士——程赤英。作为杨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血防科科长,下水查螺、灭螺,入村宣传、查治病,她12年扎根基层,走遍疫区沟沟坎坎、田间地头,为守护一方净土奉献了美好的青春年华。2013—201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天门市血防先进工作者。2016年,在全省第三届“十大疾控卫士”“十大血防卫士”推选活动中,程赤英获得了“十大血防卫士”提名奖。
沼泽、沟渠、草地、湿地都是钉螺喜欢待的地方,4月天气回暖,藏在水底下的钉螺开始冒出水面。每到这个时候,程赤英就忙碌起来了。
“钉螺本身并没有血吸虫,但它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消灭血吸虫首先要消灭钉螺。”程赤英解释道,人如果触碰到被感染的钉螺(俗称阳性钉螺)就会染上血吸虫病。
夏季,河滩上炽热难当,程赤英和其他血防人在草丛里,一尺见方一尺见方地搜寻钉螺,拿着镊子、戴上手套、蹲着身子,将只有谷粒大小的钉螺一个个“揪”出来。
这是第一次查螺的经历,程赤英还记忆犹新,“没想到这成了一生的事业。”
2005年,程赤英被分配到杨林从事血防工作时,血吸虫疫情还相当严重。而现在,近五年都没有出现新感染的病例了。
“工作永远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杨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黄太山对程赤英如此评价,她用责任呵护着万千生命的健康。
2016年7月,我市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当时,正是血吸虫病易感季节,为了防止发生大范围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程赤英带领医疗团队,连续数天奋战在汉北河抗洪抢险第一线,在大堤上为抢险队员涂擦防护药,记录接触疫水人员名单,并为受灾群众和抗洪官兵进行血吸虫病知识宣传,做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告诉他们血吸虫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让他们消除恐惧心理,安心投入到抗洪救灾任务中。
雨后高温酷暑,有一次,程赤英在灾区走家串户发放血吸虫病预防药品时中暑了,但她顾不上休息,强忍不适,坚持将药都送到了村民手中,得到群众称赞。
做血防工作,不仅要勤快,吃苦耐劳,还要“能说”,做好宣传工作。
血防横幅、宣传单、学习手册、音像资料,为了让血防观念深入人心,程赤英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群众宣传,每年还到中小学给孩子们上健康教育课。走村入户时,她总是笑眯眯地和村民们打招呼,一边拉家常,一边讲解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帮他们诊断常见病,与疫区百姓从陌生人变成了朋友。
“我想尽我的绵薄之力帮助这些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就会很快乐。”
为加强血防综合治理,2014年,杨林费湾、李湾、夏德口、蔡滩、黄岭、八市、沙滩、刘新等9个村被确定为“洲滩禁牧”试点地区。
在疫区,长期以来,老百姓总习惯在河滩沟渠放牧牛羊。因此,起初群众对这项禁牧工作很不理解,工作难以推进。
程赤英接手这项工作以后,白天在河滩坚守,晚上深入农户耐心宣讲,誓将“洲滩禁牧”进行到底。
在从事繁重的防治工作之余,程赤英始终坚持学习和探索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虚心向专家、同事请教,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2015年,我市开展钉螺数字化试点工作,要利用GPS定位仪,将辖区内历史螺点准确定位,确定其经纬度,然后进行数据采集,现场建立有图像的钉螺分布环境数据库,再通过电脑相关软件把数据导出来,输入到谷歌地球绘图软件,生成钉螺分布图。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程赤英挤出时间学习绘图技术、GPS定位技术,硬是将这些技术难题一一啃下。
“风吹日晒,经常不着家,作为女同志,说不辛苦是假的,但看到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感染的人越来越少,就觉得这些年的付出是值得的。”程赤英说,“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和传播环节彻底阻断不容易,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