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30日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精准发力脱贫攻坚
文章字数:1642
  ●周国驰
  近年来,马湾镇因地制宜着力创新产业扶贫机制,精准发力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探索出了“政府统筹引导、社会联动帮扶”的产业扶贫机制。
  一、统筹产业布局,提升攻坚效率。
  一是立足精准扶贫,科学确定扶贫对象。为全面掌握全镇贫困现状,镇委镇政府抽调6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了3个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调查,到25个村现场识别贫困户,保证了识别工作的准确性。全镇确认贫困户共776户,贫困人口2121人,为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村推进全面覆盖。围绕产业扶贫,镇扶贫办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为全镇25个村制定详细脱贫规划,划分了便市、华湖、马湾三个片,通过发展“一村一品”等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其中便河口、河堤、曾刘三个市级重点贫困村分属三个片,在三个重点贫困村通过特种养殖、稻虾连作、农业产业合作社项目等产业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以点带面,分片实施整村推进。通过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科学规划,提高了扶贫效率。
  三是落实主体责任,全员结对帮扶。“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镇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精准扶贫精神,严格落实产业扶贫主体责任,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成立产业扶贫攻坚专班,实施挂图作战,任务上墙、限期脱贫。扶贫攻坚专班全体干部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实施严格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扶贫责任,落实到村、到户、到人。
  二、引导企业参与,社会联动帮扶。
  一是培育产业扶贫项目,促进贫困群体增收。为了提高全镇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镇委镇政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园区参与到扶贫开发项目中,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
  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保障贫困农户就地就近就业。在大台村,华汇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150亩大棚藜蒿种植基地,新建了200平米的生产及休息区,建起了职工食堂,以月工资1800至2400元的标准,带动大台村16户、郭嘴村23户和曾刘村16户贫困人员就业,人均增收8000余元;在汪陈村,长城垸渔场华鑫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500亩湘莲种植基地,年产50吨湘莲,纯利润近百万元,带动周边贫困户34人,在莲子采摘季节,通过劳务输出和技能培训,人均增收9000余元。
  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增加贫困户的收入。联系天门市原野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3200万元,流转土地2100亩建设天湖野荷生态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套养黄颡鱼、大白刁、莲子500亩,种植梨园50亩、桃园130亩、枇杷2200余株,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和劳务输出、设岗就业等方式,辐射周边陈马、蒋湖、卢湾三个村吸纳贫困户21人,人均增收8000余元。
  此外,还引进了“村集体土地+光伏发电项目”。在全镇便河口村、河堤村二个重点贫困村试点,因地制宜,利用村集体利用土地,引进光伏发电公司投资45万元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并网运营后,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可带来6万元收入。试点成功后,全镇以三个贫困村为重点,以点带面逐步辐射全镇25个村,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是整合扶贫资源,拓宽社会扶贫渠道。镇委镇政府持续聚焦贫困村道路出行、农业基础设施等制约瓶颈,整合资源集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通贫困村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今年,通过整合实施匡台、土坑、陈渡三村1万亩国土整理项目,先后为三个村铺设通村路7公里、通组路6公里,整修水渠13000米等,改善了该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分类实施开展稻虾连作、特种水产养殖、湘莲种植等扶贫项目。同时,进一步利用好各类扶贫金融融资政策,拓宽扶贫融资渠道,为符合条件的扶贫产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扶贫产业项目贫困户协调提供无息、贴息政策性补贴和贷款。今年,为天湖野荷生态园申报获得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争取25万元资金扶持;为大台村华汇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大棚藜蒿基地,争取大棚补贴资金50万元。
  马湾镇将继续以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基础,在抓好大台村蔬菜产业的同时,做好陈马村玫瑰园产业、匡台村水蛭养殖、华湖稻虾种养和长城垸渔场华鑫特种水产养殖等产业,通过特色产业来带动贫困农民持续增收,为帮扶对象的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动力“加速器”。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