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2日
10多位市内外农民学开植保无人机
●本报记者付磊磊
文章字数:1055
图为学员们正在操作植保无人机。
  10日中午,天门高新园天仙公路旁,看着在麦田上操作的植保无人机稳稳地降落在起飞点之后,前来参加培训的雷兵感叹:“此次培训班没白来!”
  雷兵是荆州江陵人,今年24岁,去年年底退伍回乡后,他花费6万多元购买了一架无人植保机,实施农业植保作业。“这也算是干起了老本行。”雷兵告诉记者,自己在部队负责靶机操作,无人机是自己接触最多的领域。
  从事农业植保之前,雷兵也经过一番思忖。他说,无人机植保应用前景广、有市场,是今后农业发展的趋势。在买了无人机后,雷兵从6月初一直忙到9月底,农业植保作业面积4000多亩,毛收入5万多元。
  既然有操作经验,为何却还到天门来培训?雷兵表示,他自己的植保无人机在作业时需要人工操控,耗时费力、精准度不高,这次培训的无人机是全程自动化作业,缩短了时间,而且施药更加精准。
  此次培训是由大黄蜂植保专业合作社组织的,该合作社是我市一家专门从事农业植保服务、植保机械销售和植保培训的组织,无人机植保面积达20万亩。合作社理事长蒋明兰介绍,这已是合作社第二次举办无人机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来自全省各地,有的是种田大户,有的是专门从事植保服务的人员。
  来自荆州的杨勇从微信公众号上得知信息后也来参加培训,47岁的他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1700多亩,主要种植水稻。杨勇告诉记者,合作社现有作业机械30多台套,涵盖了机耕、机整、机种、机收各个环节,唯独农业植保依然是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
  “这次回去后,我们计划尝试无人机植保。”杨勇坦言,农业植保人工作业成本高、劳动量大,而且效率低,很难满足大面积植保的要求,采用无人机植保,这一难题将会迎刃而解。
  田间,教练曾华军带领着10多名农民学员正在进行无人机操作培训。作为一名“老飞手”,他还组建了自己的飞防队伍。在他看来,农业机械植保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这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蒋明兰表示,合作社与极飞科技公司合作,学员培训合格后将会发放资格证书,这将成为农业发展中的又一新型职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记者手记
  10年前,在农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群众对其心存疑虑。10年后,随着农机的发展和技术革新,机耕、机整、机作、机收相继进行,农业变革已悄然发生。
  然而,受技术等因素影响,农作物植保还一直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劳动力成本高,效率低下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植保机械化是必然趋势。
  这次培训,虽然人数不多,但可以预见,“农民飞行员”将成为今后现代农业领域的又一新型职业,伴随这一职业的兴起,将有力助推我市农业生产向着全程机械化铿锵迈进。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