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6年10月17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门红军将士与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共天门市委党史研究室
文章字数:29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5年至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天门籍军人共有14人,他们是:王绍南、史可全、李人林、吴子杰、宋庆生、陈华堂、黄忠学、范忠祥、魏天禄、邓可运、李国良、范保顺、别祖后、杨虎臣。他们生前的最高职务,大军区正职1人,大军区副职、正军职干部13人,其中1988年退居二线后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的有6人。参加长征的天门籍红军指战员有1000余人,14位将军中有13人参加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人参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他们都是共和国身经百战的杰出将士。
一、土地革命孕育了天门的长征干部
1927年,党中央八七会议在武汉召开,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为天门人民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天门党组织从大革命失败的深刻教训中重整旗鼓,按照湖北省委的指示,先后领导了天东、天西农民秋收暴动,天汉联合暴动和1928年春的年关武装暴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大革命时期)加入党组织的史可全、李国良分别参加了这几次暴动。在天西蒋场黑流李市乡,李国良在其父亲李传炳组织下,领导农民暴动队伍300余人,处决了5个村10余名土豪劣绅,大长了农民武装的士气,使汉江沿岸革命火种熊熊燃烧。1929年冬,天门县委在白色恐怖中恢复重建,并建立了天潜游击大队,将工作重点放在创建红色苏区上。1930年夏秋间先后建立卢市和蒋场黑流一带的区苏维埃政权,于同年9月15日建立半军事半政权性质的天门县革命委员会,促进了县总工会、县农会和儿童团等群团组织的建立发展。不久,改为天门县苏维埃政府,贺龙、段德昌率红三军主力开辟发展了襄北苏区,两打岳口、两克张截港、攻打黑流渡,两次进军皂市,天门苏区得到大发展。天门大批的进步青年踊跃参加当地区乡游击队和赤卫队,支援红三军主力进行皂市至龙王集和文家墩等战斗取得胜利,这两次战役歼敌6000多人,红军先后在天门境内共歼敌近万人。王绍南、李国良、吴子杰、魏天禄等正是在这个时期先后参加红军主力部队,接着进行了佛子山至瓦庙集和九真张家场战斗。魏天禄在此次战斗中负伤,住进了洪湖红军医院。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天京潜特别区、天汉县、天潜县苏维埃政权,组织广大群众开展土地革命,黄忠学、陈华堂等担任乡赤卫大队长,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儿童团站岗放哨,上前线救护红军伤病员;史可全担任干驿区拥红委员会主席,组织群众做鞋袜、抬担架,送鸡蛋上前线慰劳红军。1932年6月至10月,当红三军主力撤离襄北苏区时,天汉、天潜两县苏维埃政府又动员约1500名赤卫队员和共青团员参加红军队伍,14位将军相继成为红三军七、八、九师的战士。当贺炳炎带领的襄北独立团和卢冬生带领的警卫师从洪湖中心区转战襄北和鄂西北地区时,又有500多名天门青年加入革命的队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洪湖苏区失守,除少量襄北独立团红军指战员留下坚持斗争外,大多数随红军主力向湘鄂西和川东地区转移。当时从天门苏区走出去的红军人员,1000人左右在转战途中牺牲(或被“左”倾错误作改组派杀害)和失散。1934年冬,红二军与红六军会师组成红二、六军团,天门籍红军指战员约1000人左右,参加了红二方面军的长征。14位将军中,只有李人林于1935年7月在围攻龙山县城战斗中负伤被捕,后在湖南境内机智逃出,辗转到鄂东崇阳县,参加湘鄂赣边界红十六师的三年游击战争,在南方为掩护红军主力战略转移而艰苦战斗。
二、艰难险阻,锤炼了天门长征干部
自1933年12月至1935年11月,红三军主力转战湘鄂川边界,向黔东地区转移,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红三军要与湘鄂赣边地区的红六军会合,1934年10月,两支部队在贵州印江县的木黄胜利会师,分别组成了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此后,在开辟发展湘鄂川黔根据地斗争中,天门籍红军人员大约有1000余人,占原红三军主力部队红军指战员的1/8。在此前后,部队中的魏天禄、黄忠学、范忠祥等在红军主力部队担任团政委和团长,与他们一起在红二军担任四师十一团政委的黄文榜和营长胡维芳,在攻打龙山县城战斗中英勇牺牲。在中央苏区参加井冈山斗争的卢市人沈联雄(曾任红一军团第25团、30团的政委),1933年在江西宜黄草台岗战役中牺牲。长征前,天门籍团营连级指挥员(其中红九师政治部主任2人)大约有300余人牺牲(部分人员下落不明)。1935年11月下旬,红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肖克、王震等领导下,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7月在四川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将红二、六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三十二军编入)。此后,红二、四方面军决定共同北上,同中央红一方面军会合。1936年10月22日和23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在甘肃将台堡、兴隆镇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胜利完成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这支曾经战斗在天门苏区的长征队伍,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险阻和饥寒交迫的战火岁月,经受了严酷环境和伤痛病魔的折磨,战胜了层层封锁和党内“左”倾错误的危害,胜利完成了伟大的长征。在长征中,天门籍红军战士离开了原有根据地,先后遭到国民党军队和地方保安团、清乡团屠杀的共有4370余人,是湘鄂西苏区牺牲人员最多的县份。但是13位将军和800多名天门红军指战员随主力红军长征,使革命力量得以保存,许多指战员经受了艰苦跋涉的锤炼,后来成长为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他们和长征途中牺牲的大批无名烈士一样,沿途播下革命火种,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三、历经长征的天门籍将士为赢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军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的前沿阵地,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担负起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红军的长征精神,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天门籍14位将军和大批红军指战员,后来编入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部队,分散于全国各地大约有500人左右(其中回家乡的有近200人)。14位将军中有6位随八路军南下到新四军部队中。李人林将军虽没参加长征,但长期战斗在湖北和家乡天门。王绍南、史可全、范保顺、吴子杰于1945年初随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和干部大队到达鄂豫边区,分配在襄南和襄北军分区及其所属天京潜、天汉等县任主职,随同南下的共有30多人。担任团级以上干部的邹凤山、陈贻训、熊四军等10余人,先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加上八路军在战场上牺牲的团级干部共有20多人(其中河北冀中军分区副司令员陈耀元牺牲,团参谋长罗天泽1946年在攻打右玉县城战斗中牺牲)。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长征锤炼的天门籍老红军,约有300至400余人分散在全国各地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其中湖北约有150人以上)。其中担任省军级干部(除14位授衔的将军外)有10余人,师地级干部20余人,团级干部100余人。这些老红军,无论是高级干部和一般干部战士,他们是长征精神的亲身实践者,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传承和颂扬。
长征胜利,是一曲响彻云霄、震撼神州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继续前进的动力。天门籍将军和同他们一起走出家乡的红军战友们,至今大部分都离开人世,但他们践行的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下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