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往期浏览
|
常见问题
|
使用说明
欢迎您阅览天门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16年10月08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第一将军县”:
湖北红安擦亮红色名片
文章字数:1310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是中国“第一将军县”湖北红安县儿童口中都能传唱的民谣。
曾经名为黄安的红安县,位于鄂东北部、大别山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一张张黑白图片诉说着曾经的革命峥嵘岁月。
1927年,黄安、麻城3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发动黄麻起义,攻打黄安县城,点燃了此地土地革命的火种,逐步形成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新四军敌后抗战的重要支撑点。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成为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场。当地自1923年党组织建立开始,至1949年全国解放,27年红旗不倒、斗争不息。
革命年代,红安14万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这里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共和国高级军事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从这里踏上了长征征程。其中,红四方面军队列里,每3个人中就有1个红安人,每4位英烈中就有1个红安籍。
如今,革命年代留下的纪念场馆、革命遗址密集分布,遍布县域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成为散发着革命荣光的“红色名片”,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红安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自然山水特色,将红色文化的“名气”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人气”。
红安县有163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包括以七里坪镇长胜街为代表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40个点。产生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歌、民舞、民间曲艺、民间艺术、民间戏剧、民间文学等革命文化资源,如《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等200多首民歌民谣,《红军哥哥回来了》等20多首民间器乐等。
走在红安将军文化影视城,记者仿佛穿越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影视城占地46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以红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风格为蓝本来设计,由14座建筑群以及两个广场、一条主干街道及两侧四组市井商铺和监狱组成。自2013年影视城建成以来,《铁血红安》《东方战场》《最后的国门》等10余部电视剧在此完成拍摄并热播。
“我在这条街上生活了一辈子,现在每年能赚2万元。”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75岁的老人余崇信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靠着卖旅游纪念品的收入,日子过得很舒心。
在长胜街这条不到1000米的街道上,集中了红四方面军指挥部、七里坪工会、合作饭堂、苏维埃银行等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解员卢何莲告诉记者,近几年,红色旅游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仅去年登记的参观游客就有50多万。
5年来,红安县先后获得“中国文化先进县”“中国红色经典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省旅游强县”等称号,擦亮了红色文化旅游业的金字招牌。
以影视为名片,以产业为动力,以文化为灵魂,红安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据红安县旅游部门统计,截至目前,红安各类文化旅游项目共计76个,协议投资额458.7亿元。2015年接待旅客430万人次,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总收入28.8亿元。
革命时期,红安人讲“要革命、不要家、不要钱、不要命”的“一要三不要”和“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的“一图两不图”精神。新时期,红安人正埋头苦干,让红色名片愈加明亮,让老区焕发崭新容颜。据新华社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