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27日
冲不走的“菊花情”
文章字数:663
  ●本报记者 付磊磊
  眼下,行走在蒋场镇贺湾村通村公路上,田间绿油油的菊花苗尽收眼底。“今年的菊文化节应该有戏可唱了。”站在田头,镇农办主任张本虎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6至7月的暴雨和洪灾让蒋场菊花损失掺重,9800亩菊花,受灾面积超过5000亩,其中3000多亩绝收……这次灾害,也给正在筹备中的菊文化节带来了沉重打击。
  洪灾过后,蒋场镇迅速组织生产自救,围绕菊花的抗灾救灾工作也随之展开。
  锦天富硒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是该镇今年成立的一家合作社,负责核心区的菊花种植,种植面积700多亩,受暴雨和涝灾影响,合作社受损面积超过三分之二。
  农时已过,菊花苗从哪里来?合作社负责人万安雄说,合作社将还没受损的菊花打顶后进行补种,补种200多亩。同时,镇农办从荆州监利等地紧急调运菊花苗,进行填补。
  熊东海是李场村10组村民,68岁的他几乎种了一辈子棉花。2014年,棉花收储政策改变后,棉价一落千丈,于是开始改种菊花和黄豆。
  老熊家中有7亩多地,2014年开始至今,他已经连续种植了3年。2014年,他试种的1亩菊花投入400多元,毛收入过7000元,比6亩黄豆收入加起来还多。“今后肯定会逐步扩大种植面积。”老熊说。
  目前,该镇已经完成抢种补种菊花1000多亩。张本虎说,全镇现有菊花面积6000多亩,不会影响菊文化节的举办。如今,围绕菊花,该镇在生产种植、加工销售上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菊花种产销的格局初步形成。
  该镇负责人说,大灾之年,坚持办菊文化节,是为了兑现先前的承诺,更彰显了全镇干群抗灾救灾、克难奋进的决心。从长远来看,对推动全镇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对特色产业、旅游文化、工业经济发展都大有助益。

本报地址:天门市竟陵鸿渐路173号  邮政编码:431700  版权所有:天门日报社